江蘇養老保險新政策
江蘇養老保險新政策
現在養老保險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江蘇養老保險新政策出臺,將會有哪些影響。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江蘇養老保險新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江蘇養老保險新政策
各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
為落實省政府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實事要求,穩步推進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現就提高我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從2016年1月1日起,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15元。
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省財政補助標準按照《江蘇省市縣財政保障能力分類分檔辦法》執行。
三、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財政部門要嚴格按照要求,迅速組織實施,加強資金籌集,確保2016年3月31日前將政策落實到位。
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即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后,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是造福社會的需要,主要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養老金本著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積累的原則積累、運作。當人們年富力強時,所創造財富的一部分被投資于養老金計劃,以保證老有所養。
從2005年開始至2015年,盡管中國政府連續第11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但由于受養老金水平差異較大、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影響,社會各界并不“領情”,相反,卻是對養老金替代率連年下降的不滿和質疑。養老金占工資比例連降九年,已跌破國際警戒線。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準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準遠遠高于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江蘇養老現狀
投資熱近40家上市公司進軍養老產業
江蘇省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截至2014年底,共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579.23萬,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57%。這么大的市場份額,自然也就使得江蘇成為資本巨頭爭奪養老市場的主戰場。
“近兩年,來自金融、保險、地產、醫療等行業的國資、民營、外資企業紛紛跨界投資江蘇老齡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全國已有八十多家企業進軍江蘇各地養老地產,近40家上市公司進軍江蘇老齡產業。”張建平介紹說。
2月27日,南京新百宣布將與三胞集團共同出資3000萬元設立Natali(中國)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而南京新百并不是首個涉足養老產業的南京上市公司。此前,金陵飯店、鳳凰股份均已宣布進軍養老產業。
而在省內其他城市,一些巨鱷型的養老企業也生根落地。記者了解到,投入30億元的宜興九如城項目一期工程將完工;規劃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的常州市武進區金東方頤養中心項目二期工程將完工,而總投資50多億元的鹽城千鶴灣國際養生養老社區項目,目前已經啟動,丹徒十里長山休閑養老項目已投入近5億元,徐州市民間資本投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達4000多萬元。
“作為民營企業自己投資來說,幾十個億的規模已經相當大了。”張建平說。
理念新養老服務創新模式叫響全國
江蘇的養老產業之所以引人矚目,除了企業投資熱外,更是因為在理念、模式的創新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南京貝杉國際2004年首個提出“娛樂養老”,希望讓每位老人都能在社區優雅的老去。圍繞十二字方針“學學、走走、練練、聊聊、聚聚、調調”,進一步將居家養老服務系統化、具體化。
2011年,南京鐘山學院在全國率先創辦“學院養老”,老人可以在老年大學上課,既能從中陶冶情操,又能學到“老有所為”的新本領。
“居家養老”是我國目前主流的養老模式,江蘇中大集團成立江蘇中大公益基金會,啟動老年關懷計劃,在全省建立了14家“中大尊老社”,內分設棋牌室、影視聊天室、文體活動室、書畫閱覽室等,旨在為老年免費提供一個休閑娛樂,豐富精神文明的場所平臺。
蘇州滄浪區在2007年開創的“虛擬養老院”模式,更是成為全國各地交流養老服務經驗的范本。老人的資料全部“入庫”,有需要時只要撥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在家里接受專業機構提供一對一的上門生活照料服務。
張建平表示,正是這些頗具亮點的創新實踐在全國范圍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以連鎖化、品牌化助推江蘇老齡產業發展。
有難點資源配置存“不平衡”的情況
“雖然江蘇在養老產業方面初具規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產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張建平說。
張建平表示,“這幾年政府在養老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主導作用,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民辦養老機構普遍走中高端市場,價格高昂,而公立養老院的床位卻一床難求,導致一些經濟并不富裕的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我們在工作中要解決的難點主要就是:如何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去年,省政府出臺的39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文件最大的亮點在于把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明確區分,初步明確了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在養老服務這樣一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各自的責任邊界和責任的定位。近日,國務院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而這些措施的出臺,將對解決江蘇養老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張建平說:“下一步,我們工作的理念會進行轉變,市場能干的就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發揮作用,推進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政府主要起兜底保障作用,重視為空巢、三困、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務,解決諸如老人吃飯這類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這樣一來,可以做到政府和民間“兩業并進”,促進養老產業多元化、多層次的健康發展。”
江蘇養老保險新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