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對中醫藥政策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的持續推動,全中國,全世界,每個民眾都會愈加被中醫技術所折服。關于中醫藥有哪些相關的信息值得關注的新消息。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對中醫藥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中醫藥發展
發展中醫是時代的需求
人類的健康,只有真正的中醫才能真正解決。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作了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突出了人與軀體、人與心理、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四個方面。
這一概念,比以往的健康概念更加廣泛,也更體現了健康的價值。但是,健康實際上還包含著個體和群體對外來壓力的調和能力,對不確定未來的適應能力兩個方面的內容,稱之為“大健康”。
而中醫學,恰恰具有“大健康學”的這些特征,它更能體現大健康學的價值,對人類健康和人類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中醫也恰恰順應了醫學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轉變。在“大健康”理念逐漸普及的今天,中醫藥在預防疾病、健康養生、康復養老等領域,勢必大有可為!何況還能降低醫療費用,實現多贏局面。
而西醫呢?西醫越來越走向了死胡同。一些如頑固頭痛、頑固蕁麻疹、頑固失眠、帕金森氏綜合征、頑固哮喘、癲癇病等三百余種各科疾病,西醫根本不能治愈,中醫就能做得很好。在許多領域,中醫甚至已經遠遠走在西醫的前面。
正如著名西醫樊代明所說,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越來越遠。我們西醫也應該向中醫藥學學習,來幫助自己“糾偏”。
蔣介石一生很崇拜中醫,歷來不信任西醫。一次病重,西醫治療兩周未愈,他對手下人說,外國西醫治標不治本。還是國醫好,治愈了體力恢復快,還抵抗力好。他一生都喜歡中醫調理,到臺灣后還要求北京同仁堂一定要搬遷臺灣。
國際傳統藥物學會主席、奧地利格拉茨大學教授Rudolf Bauer(魯道夫·鮑爾)的一項報告也曾指出,現在西方對中醫非常感興趣,一方面,中醫講究整體性的原則和哲學,有幾千年的歷史;另一方面,中醫針對一些慢性疾病和反復復發的疾病比西醫效果更好。
這里當然不是貶低西醫,而是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國人對中醫藥學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中醫不應當只是西醫的陪襯,中醫藥發展的契機,已經成為時代的需求。
這也是為什么會說,當前,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百年機遇,中醫藥復興自是應有之義。凝聚和團結全世界中醫藥信仰者的力量,推動中醫藥發展,是時代的新命題。
將弘揚中醫技術進行到底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6.5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或已是慢性病患者。應對慢性病帶來的全球健康挑戰和醫療費用危機,是當下面臨的世界性難題。
2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三五”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注重發揮中醫藥在結核病治療、康復中的作用。
《規劃》明確,國家中醫藥局負責指導各地區運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在結核病診療中發揮作用,組織開展中醫藥防治結核病研究,發揮中醫藥在防治耐多藥肺結核等方面的優勢,并給予重點支持。
2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和作用。降低疾病負擔,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壽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規劃》將中醫藥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等納入主要健康管理項目。并提出了16項具體工作指標,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為指標之一,計劃到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65%,2025年達到80%。
而對于世界難題艾滋病,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動計劃》,明確中醫藥、衛生計生等部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健全中醫藥參與艾滋病防治診療工作機制,擴大中醫藥治療覆蓋面。并要求,累計接受中醫藥治療的人數比2015年增加一倍。
看來,國家這是要將弘揚中醫技術進行到底的節奏。不過也的確,中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在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調養和康復、疑難雜癥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而西醫在這些疾病的治療方面明顯處于弱勢。
何況,相關人士曾說過,醫療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絕大多數民眾長期認可的醫療資源,這種資源不可能是西醫,中醫擁有更強大的群眾基礎和國家支持力度。1965年毛澤東就曾認為,西醫只為城市中占15%的“老爺”服務,而農民最相信的仍然是中醫。
所以,不僅在中國,而是要在全世界我們都要將弘揚中醫進行到底。因為當今90%的鄉村地區仍然缺醫少藥,衛生服務仍然落后;因為當今世界各發達國家也越來越感到負擔不起日益高漲的醫療費用。
這是中醫藥本應發揮的價值,也是世界應該獲得的福音。
中醫藥最新政策
1新春國家新規:中醫診所放開
2016年2月22日,經簽批,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認真貫徹執行。
2明確重點發展任務
《綱要》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中醫藥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要切實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促進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藥發展,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
二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能力,促進中醫藥與健康養老、旅游產業等融合發展。
三要全面做好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技術挖掘,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
四要著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加強對重大疑難疾病、重大傳染病的聯合攻關,推動重大中藥新藥創制取得新進展。
五要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促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中藥材流通體系。
六要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七要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
3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
改革中醫醫療執業人員資格準入、執業范圍和執業管理制度,根據執業技能探索實行分類管理,對舉辦中醫診所的,將依法實施備案制管理。
改革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對社會資本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
保證社會辦和政府辦中醫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
4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
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
研究制定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實現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強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于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中醫醫院、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調理和藥膳等技術支持。
提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力。
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
鼓勵中醫藥機構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研發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加快中醫治未病技術體系與產業體系建設。推廣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5扎實推進中醫藥繼承
加強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
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全面系統繼承歷代各家學術理論、流派及學說,全面系統繼承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總結中醫優勢病種臨床基本診療規律。
將中醫古籍文獻的整理納入國家中華典籍整理工程,開展中醫古籍文獻資源普查,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與珍貴古籍文獻,推動中醫古籍數字化,編撰出版《中華醫藏》,加強海外中醫古籍影印和回歸工作。
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技術挖掘。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保護名錄和保護制度。
加強中醫臨床診療技術、養生保健技術、康復技術篩選,完善中醫醫療技術目錄及技術操作規范。
加強對傳統制藥、鑒定、炮制技術及老藥工經驗的繼承應用。開展對中醫藥民間特色診療技術的調查、挖掘整理、研究評價及推廣應用。加強對中醫藥百年老字號的保護。
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建立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將師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
鼓勵醫療機構發展師承教育,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建立傳統中醫師管理制度。
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吸引、鼓勵名老中醫藥專家和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藥專家通過師承模式培養多層次的中醫藥骨干人才。
@展望與思考
1. 基層開辦中醫診所門檻放寬,躍躍欲試者甚多。
由之前必須有中藥職業醫師(助理)等硬件要求轉變為“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
2. 中醫診所開辦流程(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
簡化開辦流程,好事!
3. 2020年人人享有中醫服務。普通民眾看得起病,買得起藥的愿望有望實現。
典型的例子是國醫大師李輔仁:給中央領導看病處方多在100元以下。中醫藥在療效和成本的優勢,將會為普通民眾帶來實在的實惠。
4. 私人診所的門檻放開光靠一部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準入細則,確實為私人診所打開一條‘綠色通道’。”或許需要開放更多方面。
5. 希望國家對私立診所的監管都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如果出現醫療糾紛,也有保險公司‘兜底’。
2017對中醫藥政策相關文章:
2017對中醫藥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