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管理基礎知識教學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進步,工業經濟是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工業經濟管理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工業經濟管理基礎知識教學
1、什么是新型工業化?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我國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2、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第一,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第二,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第三,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3、什么是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以公司企業為主要形式,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法人制度、企業自負盈虧制度、出資者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領導體制與組織管理制度。
4、現代企業制度有哪些特征?
(1)現代企業制度是產權關系明晰的企業制度; (2)現代企業制度是法人權責健全的企業制度; (3)現代企業制度是有限責任的企業制度; (4)現代企業制度是政企職責分開的企業制度; (5)現代企業制度是一種組織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
5、什么是國民生產總值(GNP)?
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國民生產總值是個收入概念,國內生產總值是個生產概念。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產總值。
6、什么是國內(地區)生產總值(GDP)?
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1)支出法,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2)收入法核算,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3)用生產法核算,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7、什么是三次產業?
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
8、我國的三次產業如何劃分?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筑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于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9、什么是總產出?
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常住單位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它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工業總產出指工業企業(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工業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是以貨幣表現在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10、什么是中間投入?
指常住單位生產或提供貨物與服務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也稱為中間消耗。
看過“工業經濟管理基礎知識教學“的人還看了:
工業經濟管理基礎知識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