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季度最缺工職業排名出爐_缺工的原因是什么
中國三季度最缺工職業排名出爐,大家知道分別是什么職業嗎?出現用工荒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中國三季度最缺工職業排名出爐_缺工的原因是什么,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中國2022第三季度最缺工的職業
11月1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營銷員、車工、餐廳服務員、快遞員、保潔員位列排行前五。
報告顯示,與二季度相比,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技術工種崗位缺工較為突出。鉚工、鍛造工、模具工等職業新進排行,車工、焊工位列排行前十,電機制造工、儀器儀表制造工、汽車生產線操作工等缺工程度較二季度有所增加。
此外,隨著旺季的到來,物流及運輸行業缺工程度有所增加,郵政營業員、道路客運服務員新進排行,快件處理員、道路貨運汽車駕駛員、裝卸搬運工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
據介紹,本期數據來源于全國102 個定點監測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填報的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求職數據。
年輕人為什么不喜歡“進廠打工”
大環境與小環境壓力下的人才市場
導致企業“招工難”的原因較為復雜,既與經濟發展客觀趨勢以及行業周期性變化特征有關,也與新時期企業需求特點以及勞動力供給意愿變化息息相關,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
就業環境改變,服務業吸納制造業勞動力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變革通過“機器換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制造業就業壓力,但新技術在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同時也吸納了原本屬于制造業的一部分勞動力。據統計,2018年第三產業中新興行業的就業崗位已經達到1.91億個,占總就業人數的24.6%。其中,從事外賣、快遞、網約車等新興技術孵化的行業人數分別突破700萬人、300萬人、2000萬人。這些崗位具有入職門檻低、形式靈活、受地域影響較小且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等特征,對制造業勞動力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以外賣行業為例,2020年疫情期間,美團與餓了么累計新增的超200萬外賣騎手中,有近三成來自制造業工人。
無獨有偶,在網約車行業,據滴滴統計,截止2017年滴滴出行平臺創造了2000多萬個就業和收入機會,其中近400萬名司機來自傳統制造業。那些在制造業企業中自動化難度大、數字化轉型成本高,不易被機器替代的崗位缺口會隨著外賣、快遞、網約車等行業對低技能勞動力吸納能力的不斷增強而進一步擴大。
制造業企業承壓,抑制了工資上漲空間
近兩年,國內制造業受原料成本上漲影響,不少產業鏈下游制造業企業承受巨大壓力,有的企業面臨虧損甚至倒閉風險,這導致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利潤下降、擴張意愿不斷降低,更無動力提升工資水平。在基本工資方面,2019年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0494元,低于批發零售業89047元的年平均水平,也遠低于部分一線、新一線城市外賣騎手超100000元的年收入水平,這也就不難理解張興海為什么提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
臨時性、季節性地頻繁招工、解雇增加了就業的不穩定性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疫情的影響,這兩年企業生產的年度波動不斷加大,短期訂單越來越多,相應地招工解雇也越來越頻繁,導致制造業就業崗位不夠穩定。以2020年為例,3月上旬前,有訂單缺工人的用工方千方百計地搶人;3月中下旬以后,訂單劇減的用工方想方設法裁員,收入大減甚至失業且看不清工作前景的一部分農民工返鄉;進入三季度后,國內市場回暖、訂單激增,用工方又喊招工難。企業頻繁招工解雇變相增加了勞動力就業成本,削弱了勞動力就業意愿。
制造業企業工作乏味、提升空間較差、工作環境較差,降低了對勞動力的吸引力
由于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過去幾十年人們的擇業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在賺錢養家糊口之外,當代年輕勞動者更加在意自由的工作方式和自我價值實現。而做制造業工人,則意味著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從事重復性很強的工作,不僅枯燥無味且很難得到能力提升。另外,多數制造業雖采用了自動或半自動化機器設備以減少工人的體力勞動,但工人的工作時間仍較長。旺季時工人可能需連續一兩個月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人手不足時采取兩班倒模式,相比白領和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制造業工人不僅工作環境惡劣,而且工作時間相對較長,自由度低。并且制造業企業大量通過人力資源中介公司以勞務派遣、勞務承包等形式用工,這些中介公司大多不給工人交社會保險。這實際上是不符合《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的。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勞動力技能要求有所提升,擴大了高技能勞動力缺口
隨著制造業智能制造的發展,使得傳統就業崗位與數字化技術融合程度加深,這大大提高了企業對普通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勞動者不僅需要具有一定技術含量、能夠處理復雜工作的能力,還要掌握與網絡相關的技能。而當前中國仍以低端技能的勞動者為主,且職業教育在培訓體系、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均無法適應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相關要求,這就導致企業技能需求與勞動力技能供給難以匹配,產生較大的“技能缺口”。
影響我國制造業高質量就業因素
一是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壓力,勞動成本上升,特別是疫情影響,企業自身經營受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納就業的能力。
二是就業市場中,傳統型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經系統培養、兼具理論和實作經驗的高級技工“一匠難求”;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新興領域,制造型企業招工難、用工難矛盾很突出。
三是不少企業為實現穩就業和保就業目標,吸納了脫貧地區人口等就業,但因前期缺乏知識儲備、后續培訓脫節等問題,這批人員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滿足工作需求。完成了用工指標,卻無法達成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