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134個綠色職業_什么是綠色職業
日前,人社部頒布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延續了2015年版《大典》標識綠色職業的做法,共標識134個綠色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8%。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134個綠色職業_什么是綠色職業,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134個綠色職業
據悉,1999年,我國頒布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對社會職業進行系統劃分與歸類。野生植物保護員、廢氣處理工等綠色領域的職業被列入大典,但未做職業標識。
2015年版《大典》在充分考慮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分工特點,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具有“環保、低碳、循環”特征的職業活動進行了研究分析,將部分社會認知度較高、具有顯著綠色特征的職業標示為綠色職業(標識為L),這是我國職業分類的首次嘗試。2021年,我國啟動《大典》第2次修訂工作,并于今年9月頒布2022年版《大典》。
2022年版《大典》結合社會職業發展實際狀況,對綠色職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新版《大典》中綠色職業涉及節能環保領域17個,清潔生產領域6個,清潔能源領域12個,生態環境領域29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25個,綠色服務領域45個,基本覆蓋了綠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各個方面。
有關專家表示,綠色職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反映了我國綠色發展政策實踐向縱深推進,對于增強綠色職業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就業創業、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什么是綠色職業
關于綠色職業的定義,源起在2008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勞工組織共同發布了《綠色職業:在一個可持續的、低碳的世界里實現體面工作》的報告,Michael Renner,Sean Sweeney 和Jill Kubit 把綠色職業定義為:在農業、制造業、研發部門、管理和服務業領域有助于持續保護和恢復環境質量的職業。主要指那些幫助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工作;通過高效的方式減少能源、材料和水源的消耗的工作;減少或者是避免所有形式的廢棄物和污染物產生的工作。
在第一種綠色職業定義之外,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綠色職業還應該有這樣一種定義:在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的日常生產活動中,工作環境相對優良、工作條件相對優越、工作性質社會認可度高、工作內容中腦力體力部分相對均衡、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工作薪酬福利較好,總體而言對工作者身心健康無負面影響、甚至有助于工作者身心健康的職業。可以預見,在未來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種綠色職業會越來越受求職者青睞;而且,當社會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綠色職業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職業。
綠色職業未來可期
綠色,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漸次鋪滿中國大地,并浸潤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由此,綠色職業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作為新生事物,綠色職業的成長速度可謂飛快。2015年,它剛有了“姓名”——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新增了綠色職業標識,“對具有‘環保、低碳、循環’特征的職業活動進行研究分析,將部分社會認知度較高、具有顯著綠色特征的職業標示為綠色職業”,短短7年后它已迅速壯大——至2022年,有133個綠色職業已被標注。這些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綠色職業,是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一面鏡子,映射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步穩蹄急。
雖是職業大典中的“新生代”,綠色職業其實兼容著許多傳統業態。龐大的職業目錄中,除了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這類“新面孔”,還有許多是“老熟人”。例如煤提質工,是煤炭資源清潔化、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新趨勢下催生延展出的新職業,本質上是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誕生的。伴隨著清潔生產、綠色改造項目的廣泛落地,會持續增加相關需求、生成細分領域,可以說,綠色職業的成長基礎堅實,發展潛力巨大。
欣欣向榮的新職業,正是廣大青年的逐夢場。眼下,一批高含金量的綠色職業已經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青年人則是其中的生力軍。與前人相比,他們擁有更高的“綠色素養”,憑借著更科學的視角、更先進的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大顯身手。與此同時,高水平人才依然供不應求。隨著“雙碳”目標寫入“十四五”規劃,各行各業對綠色職業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強,有專家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的“雙碳”人才在55萬至100萬名左右。相信伴隨后續職業標準及實施細則出臺,綠色職業的美好藍圖會增添更多亮點,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其中。
綠色職業,大有可為!綠職青年,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