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的含義_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
小康社會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通俗的講,所謂小康就是吃穿不愁、住房寬敝、出行方便、環境整潔、醫療便捷。小編整理了小康社會的含義_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題內容
小康社會的含義
20 世紀70 年代末,“小康”這個概念由于鄧小平的倡導而被賦予了新型的時代內容。1979年,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并明確說明中國社會 到 20 世紀末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小康社會。
從此,“小康”“小康社會”“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就成了中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概念。在《鄧小平文選》第二、第三卷中,一共 40 次使用了“小康”概念。1982 年 9 月,十二大正式提出到 20 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87 年 10 月,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戰略,其第二步的目標就是進入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
1什么是小康
人的生活狀態一般分為貧窮、溫飽、小康、富裕四種。我們所說的“小康”還不是富裕,不是想象中的“家家有別墅,戶戶有轎車”,也不是家家達小康,人人達小康,而是以縣為單位達到整體小康水平,是解決溫飽之后的一種生活狀態。小康社會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通俗的講,所謂小康就是吃穿不愁、住房寬敝、出行方便、環境整潔、醫療便捷。
2為什么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為那時我國還有3000萬人的溫飽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城鎮也還有一批人口生活在最低保證線以下。所以,我們要建成一個“全面小康”社會。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學有所、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到2020年建成一個不含水分、實實在在、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發展和環境相協調的全面小康社會。
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個不能代替”
1.不能以省的總體小康代替縣建成小康,堅持多數城鄉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標準;
2.不能以平均數代替大多數,堅持多數老百姓認可的小康實際成果;
3.不能以簡單指標數代替直觀感受。
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個不能少”
一個縣不能少;一個民族不能少;一個鄉鎮不能少。
6同步小康創建達標評估標準
1.“三個核心指標“達標
(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或超過31400元;
(2)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20000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7000元;
(3)環境質量指數。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85%、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5%、城鎮污水處理率≥85%、城鄉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50%。
2.“三個前置指標“達標
(1)農村貧困發生率。農村貧困發生率須小于3%;
(2)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變化幅度ΔEI。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變化幅度ΔEI須大于或等于-5;
(3)縣級環保部門能力建設。縣級環保部門能力建設達到西部地區三級站標準。
3.以縣為單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或超過90%以上。
7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既是參與者,又是受益者,人人參與建小康,建好小康為人人”。因此,廣大干部群眾要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以飽滿的熱情,主動參與小康建設。
(1)黨員帶頭。全縣黨員同志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時刻做好群眾的表率,帶頭發展、帶領群眾發展帶頭增收致富、帶領群眾共同增收致富,我們就一定能夠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2)示范帶動。全縣廣大致富能手也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領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持續增收致富的道路。
(3)全民參與。古語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因此,只要我們點燃心中的激情,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積極為小康創建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力量擰成一股繩,就定能夠實現我們的小康創建目標。比如一要大力發展生產;二要遵紀守法;三要鄰里和睦相處;四要講究環境衛生;五要重視文化教育;六要保護環境;七要知恩圖報;八要積極參與小康創建。
相關文章:
2.小康社會是什么
4.我心中的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