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吃什么消暑又養生
大暑吃什么消暑又養生_大暑保健食物
中醫認為,鴨肉有滋五臟之陽、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的功效,民間有“大暑老鴨勝補藥”的說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暑吃什么消暑又養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暑吃什么消暑又養生
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大暑節氣是在梅雨季節剛過后不久的月份,此時天氣雖熱,但暑主陰,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甚至發病,而吃荔枝,能增強機體抗病的能力,以驅除暑、濕。同時,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
姜汁調蛋
民諺有:冬吃蘿卜,夏吃姜。在浙江地區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而山西、河南,在大暑期間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吃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從養生學的角度看,鳳梨營養豐富,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的功效,是消夏解暑的最佳水果。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吃半年圓
大暑前后是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也叫“半年節”。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大暑注意要點
防傷濕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降雨不斷,水分上騰,潮濕充斥,空氣濕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濕易傷脾,且易與暑熱相兼為患。濕熱交蒸,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不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并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境中很容易中暑。因此,須注意不要在太陽下暴曬,烈日當頂時不宜出門,勿做劇烈的運動,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如果有頭暈、惡心、嘔吐等先兆,說明你要中暑了,這是應速到通風陰涼處,解衣納涼,或者飲用清涼水,并服用人丹。
防“火”
三伏天,外濕入內,使水濕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而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祛暑化濕健脾的食物為宜,如冬瓜、黃瓜、綠豆、赤小豆、薏米等。
防受涼
在酷暑難當的夏天,人體毛孔開放,汗出不斷,陽氣大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極易乘虛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陽暑”,也要防“陰暑”。古人講,“夏不欲窮涼”,過度貪涼可致“熱傷風”,而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伏天不可貪涼飲冷和貪涼露宿以及過吹穿堂風。大暑時節淋雨后,應該及時的更衣。電風扇不可開得過大,空調也不能吹的太低,尤其是老年人不宜長時間生活在冷氣環境中。夜晚睡眠時,應關上電風扇和冷氣機,并蓋好腹部。
大暑傳統活動有哪些
1.撲流螢:古時娛樂項目少,正值螢火蟲孵化時節,人們喜歡在夜里聚在一起聊天,小孩抓螢火蟲玩。
2.消夏:通常是避暑不出門,不迎接賓客。有講究心靜自然涼的,也有在樹下納涼的,會在院子里植滿楊柳,風一吹就很涼爽了。
3.爬山賞景:那時人們喜歡去山間看日落,而行走在深山野林見,聽見鳥鳴蟬叫,別有一番情趣。
4.看花:據說花香會讓人忘記暑熱,很多人會相約一起去池邊看開放的荷花或者蓮花,還有茉莉花等,既具有觀賞價值,又能入藥。
大暑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它是屬于夏天的最后一個時令,排行第六,在二十四節氣中為第12位。大暑即是大熱的意思,意味著已經到了一年中最熱的季節,酷暑難耐,全國普遍籠罩在高溫之下,不過對于農作物卻是極好的生長機會,因為莊稼喜歡地表溫度高的環境,加上土壤濕潤,有利于茁壯成長,如果連日晴朗,那么對于收成是一個好消息,所謂“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大暑的天氣特點
現在有很多人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后也是爐火最旺。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這樣子的民間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