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現狀與對策(2)
時間:
余燕 黃勝開1由 分享
三、我國知識產權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中國高校知識產權專業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十多所高校設立了知識產權學院(系),招收知識產權本科生、研究生,開展知識產權專業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根據教育部規定,知識產權法作為14門主干課程之一是法律本科生的必修課程。課程一般在第五或第六學期開始,共開設50~60學時。除知識產權專業教育,我國部分高校開設知識產權選修課程,但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北京等地的12所高校知識產權教育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學校選修過知識產權課程的學生不到所在學校學生總數的5%,知識產權普及程度非常低,效果也不理想。目前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高校對知識產權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知識產權教育意識。進入21世紀以來,以美國、日本為首的西方國家普遍推崇知識產權戰略,重視知識產權教育。我國黨和政府也重視和關心知識產權教育,教育部于2004年11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技[2004]4號),其目的在于加強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但在微觀層面,知識產權教育并沒有統一的目標,從國家到社會到高校,都缺乏一個系統的知識產權教育思路。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全國12所重點高校進行的知識產權教育情況調查的數據中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高校領導、科技管理人員和學生對知識產權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誤區。比如,認為知識產權是法律概念,知識產權法是法學學生修的課程,與其他學生關系不大;沒必要現在就對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教育,等工作中需要時再學習也來得及等。在這種意識主導下,學校往往就忽略知識產權教育,或者將其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
2.知識產權教育理念落后,內容膚淺。教育理念落后是高校知識產權教育中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目前高校知識產權教學中普遍存在對創造性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的傾向,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的設計。知識產權教育不僅包括著作權、專利權等法律規范的傳授、講解,更應注重知識創造、管理和運用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產權意識的熏陶。當前,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教學內容過于偏重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教學,知識產權法又偏重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傳統知識產權教學,而對現代工業產權關注不夠,對于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創造等內容更是忽略不計。知識產權通識教育沒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來設計教育內容,知識產權教材選用也大一統,不注重學生的特殊性。
3.知識產權教學手段單一,實踐教學不足。據調查,目前高校知識產權教學只有少數知識產權教育基礎比較好的高等院校采用多媒體、英美案例法教學,其他大部分都采用原始課堂灌輸式方法,教學效果不理想。除少數高校采取知識產權競賽、學術論壇等形式外,大多數高校學生僅僅通過“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等思政課程或媒體新聞等進行學習,實踐性教學環節更是近乎空白。
4.知識產權師資力量匱乏,質量難以保障。據筆者調查,總體上看,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穩定的教學團隊,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需要。據統計,在我國已經建立知識產權學院的十多所高校中,專業教師總體數量不超過500人,其中接受過系統知識產權教育的很少,具有知識產權專業碩士、博士學歷背景的更是鳳毛麟角。現有教師精通法理,研究能力較強,但普遍缺乏實踐訓練。知識產權整體師資力量薄弱,流動性大,缺乏既懂法學又懂科技和經濟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缺乏成熟穩定的專業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