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技術論文范文(2)
紡織技術論文篇二
我國紡織機械技術發展路徑分析
本文通過對我國紡織機械產業技術演進路徑的深入研究,按照產業進化的內在規律,將我國紡織機械產業技術發展過程劃分為 3 個階段,即模仿學習階段、引進技術國產化階段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階段,對各階段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分析,并對今后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Based on studying th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path of Chinese textile machinery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vide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imitation and learning, localization of introduced technology, and absorbing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Besides, the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was discussed.
中國紡織機械產業歷經社會主義改造階段、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等不同的歷史階段,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能力的裝備制造產業。目前,全國規模以上的紡織機械企業已發展到近千家,從業人數接近14萬人,實現銷售收入從1990年的64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 080億元,占全球紡織機械總產量近60%。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機械生產國,紡織機械品種涵蓋棉、毛、麻、絲、化纖、印染、針織、非織造布幾乎所有紡織機械產品,滿足了國內75%的市場需求。以客觀的視角觀察我國紡織機械技術演進的動態過程,總結幾十年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并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產業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對要走的路進行更加科學的預測和選擇,并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一、產業技術演進的一般規律
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當一個產業成熟時,發達國家將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技術將從發達國家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成為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契機。韓國學者通過對韓國半導體、汽車、移動電話和消費電子等產業的分析,歸納了 3 種技術演進路徑,即路徑跟隨式、階段跳躍式和路徑創造式。
通過對很多產業的觀察,學者們發現各國在產業技術追趕和創新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模式,它們具有如下特點。
(1)發展初期對“外源”技術具有依賴性。后發國家產業技術基礎薄弱,通過技術購買、技術許可或技貿合作等形式進行技術引進,可以實現技術上的快速突破,因此也成為大多數后發國家技術進步的起點。
(2)后發國家產業技術創新的演進具有階段性。由技術引進走向技術創新,伴隨著技術學習的進行和技術能力的提高。從技術學習的角度看,演進過程需要模仿、消化吸收和改進的中間過程;從技術能力的角度看,也是一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漸積累的過程。
(3)創新能力的形成是技術創新演進的高級階段。“從模仿到創新”是產業技術發展的自然演進過程。
二、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技術演進過程
按照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技術演進過程可分為 3 個階段,即模仿學習階段、引進技術國產化階段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階段。
1.第一階段(1980年以前):模仿學習階段
這一階段處于中國工業化初期,中國的紡織機械制造業技術積累不夠,制造能力偏低,開發手段落后,處于摸索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生產經營活動的計劃經濟特征明顯,生產布局由政府操控,訂單由政府下達,企業的核心任務是完成生產指標,側重于數量的增加,忽視了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因此,市場結構呈現弱競爭性,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技術水平提高的步伐非常緩慢。這一時期主要以測繪仿造為新產品開發手段,從引進原東德粘膠成套設備完成保定化纖廠粘膠項目開始,到建設上海石化、天津石化、遼陽石化和四川維尼綸廠“四大化纖”為標志,逐步解決了紡織工業急需的原料問題;以“大會戰”方式,自行設計開發了54型、74型染整設備,不斷擴充紡織機械產品門類,初步奠定了我國較完整的、基本自足的紡織機械、器材制造與供應配套體系。
2.第二階段(1980 — 2005年):引進技術國產化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市場逐步放開,國外先進的紡織機械進口量逐年增多,中國紡織機械的業內人士看到了國際上先進的紡織機械制造技術和先進的產品,開始走上技術追趕之路。在這個時期,國家有兩項重大政策促使紡織機械制造業加快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步伐:一是80年代初,國家在全國范圍內提出“引進3000項國外技術”,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和技術開發,實現國產化;二是90年代初,國家開始實施《自動絡筒機和噴氣織機引進技術與國產化》項目(簡稱“兩機專項”)。在這兩項政策的指引下,紡織機械行業先后從 6 個國家17家外商引進了滌綸短纖維紡絲成套設備、轉杯紡紗機、自動絡筒機、清梳聯合機等192項當時紡織工業急需的紡織機械設計制造技術,國家在用匯、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紡織機械工業發展。兩個項目的實施使我國紡織機械關鍵產品實現了技術的跨越,也標志著我國紡織機械產品開發開始從單純的測繪仿造,過渡到引進技術國產化階段。
這一階段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產品技術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高。“兩機專項”中開發的自動絡筒機、清梳聯合機、精梳機、漿紗機、整經機、織機用高速多臂裝置等紡織機產品均已達到或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表 1)。二是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大量的技術人員赴國外進行技術交流和考察,國外技術人員到國內進行技術指導,我國紡織機械技術積累開始形成,開始步入消化吸收再創新階段。 3.第三階段(2005年以后):消化吸收再創新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紡織工業發生了幾項重要的轉變:開始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對資源消耗依賴型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轉變,目的是從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這些變化給我國紡織機械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間,國務院公布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行業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通過“八五”、“九五”和“十五”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積累了技術發展的經驗,并深刻認識到,自主研發是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高,依靠傳統的測繪仿制方式實現技術升級的道路將越來越窄。另外,隨著我國紡織機械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外競爭對手的策略也發生了改變,他們紛紛來中國進行投資,幾乎所有的國際紡織機械巨頭都在中國建立了獨資或合資企業,技術轉讓與合作生產變得越來越難。我國紡織機械制造業開始從引進技術國產化,逐步過渡到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階段。
在這一階段,紡織機械技術開始向高效、節能環保、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由于紡織行業“用工難”的問題逐漸顯露,自動化技術在紡織機械技術創新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紡、織、染整和服裝加工設備是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點。例如:利用變頻技術實現整經機的經軸、漿紗機的織軸、染色機卷布軸等產品低張力或恒張力、恒線速卷繞控制,以及智能化技術在紡織機械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在先進的紡織機械中,自動化技術產品占主機造價的比重逐年增加,其中帶有自調勻整的并條機其控制系統占主機造價接近50%,新型自動絡筒機控制系統占主機造價達35% ~ 40%。自動化技術在紡織工業中的應用,大大減少了勞動用工,棉紡萬錠用工從300人降到了不到100人,有些紡織企業甚至可減少到30人以下。除此之外,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一些企業依托國家級技術中心建立了基礎研究實驗室、試驗基地、工程中心,自主創新的支撐體系已經形成。
縱觀我國紡織機械技術演進的全過程,政府在重要時期的政策支持起到了推動作用,從中國國情出發,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紡織機械產業技術和能力的提高,市場需求起到了拉動作用;企業追求效益最大化,通過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增強市場競爭力,對技術發展起到了驅動作用;企業家和技術團隊的勤奮敬業,以及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和戰略眼光,保證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順利實現。種種因素相互作用,促進了企業的技術發展。從總體來說,我國紡織機械通過 3 個階段的技術發展,基本解決了生產能力的問題,初步完成了新功能、低成本的轉化,但技術創新的持續能力還沒有得到普遍加強。目前,一些國內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國外企業,使本企業技術很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許成為我國紡織機械產業跨入新的技術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
三、我國紡織機械技術演進路徑的啟示
通過對我國紡織機械技術發展路徑的分析思考,可以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我國紡織機械產業的技術發展路徑符合后發國家產業技術演進的一般規律。實踐證明,后發國家沿著先發國家已經走過的既定技術軌道前進,可以通過逆向技術學習用更短時間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從模仿到創新的技術發展模式在新興工業化國家被證實是一種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最佳途徑。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建設了一批紡織工業基地,滿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成為紡織大國,我國紡織機械制造業為紡織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自身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從未來看,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獲得產業持續發展。
第二,在產業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取得政策支持至關重要。縱觀我國紡織機械產業技術演進的全過程,政府的支持與指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建國初期,國家組織的大會戰;20世紀80年代,為振興紡織機械,國家動員航空、航天及軍工企業進入紡織機械制造領域;90年代,國家又通過“兩機專項”動用1.56億美元的外匯額度支持企業技術引進;進入21世紀,國家通過國債項目支持紡織企業和紡織裝備制造業實施技術改造,大大提高了行業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兩機專項”的成功經驗也證明:有組織地引進技術可以快速提高整個產業的技術競爭力,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最佳途徑。這一經驗也被日本、韓國早期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成功所驗證。
第三,上下游產業鏈之間技術互動,推動了紡織機械產業的技術進步。對于紡織機械行業而言,下游紡織工業的發展對其技術進步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紡織產業的生產知識和工藝技巧是紡織機械創新的重要技術來源。在很多領域,裝備制造業與下游用戶的關系僅僅是供求關系,但紡織裝備制造業從始至終隸屬于紡織行業,這是由工藝與裝備的依賴關系所決定的。從表 2 和表 3 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發展與紡織工業的發展存在較強的關聯性,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進步來源于紡織工藝的創新和紡織技術的升級換代。紡織領域的技術創新實踐證明,有1/3紡織裝備的技術創新來自于紡織企業。紡織工業的技術發展超前于紡織機械產業,研究紡織工業的發展,為預測紡織機械產業未來的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四,實現引進技術向自主創新的轉化要靠創新能力建設。我國紡織機械技術發展的實踐證明,重引進、輕研發、技術投入不足,將使產業落入“技術依賴”的陷阱,會導致形成了行業的生產能力,卻沒有實現行業的技術進步。技術投入不足降低了引進技術的成效,從而減慢了技術發展的步伐。從日本技術發展的路徑可以看出,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引進技術、60年代消化吸收、70年代自主創新的30年期間,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再創新支出之比平均為1∶12,而我國僅有1∶3。我國在實施“兩機專項”中,重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建了一批實驗室和試驗基地,培養了一批專家隊伍,添置了一批先進裝備,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帶動了一批企業發展,應該說,“兩機專項”的實施,為我國紡織機械產業實現技術跨越創造了條件。
四、結束語
我國紡織機械產業從實踐中摸索出的發展路徑,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適性。從特殊性方面講,紡織機械作為一個特殊產業,服務于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紡織工業,國家的大力支持為紡織機械產業的技術發展創造了條件;另外,我國從事紡織機械生產已有70多年的歷史,本身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根據技術軌道理論,當某項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時,該產業會放松對技術擴散的限制,從而容易從外部獲得技術使用的許可,紡織機械制造業作為成熟產業具備了技術發展的條件,這一點與其他制造業有不同之處。但是,從普適性方面來說,我國很多產業都經歷了從引進技術到局部創新的技術能力積累過程,都會承受下一步通過再創新實現技術追趕的壓力,同樣也都面臨著以產品的高性能、低成本建立市場競爭優勢的挑戰。研究產業技術能力自身的演化規律,有助于產業正確地制定自己的技術創新戰略。同時,從我國紡織機械行業技術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只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式的創新體系,打造高效、敬業的技術團隊,密切跟蹤國外先進技術成果,加大創新投入,才能實現產業的技術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貴生,王毅. 技術創新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7-28.
[2]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3輯)產業技術創新專輯[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金麟洙. 從模仿到創新 —— 韓國技術學習的動力[M]. 劉小梅,劉鴻基,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4] 吳永升. 紡織機械工業的組織與管理[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93-96.
[5] 王樹田. 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的現狀與展望[J]. 紡織導報,2005(10):8-9,12,14.
看了“紡織技術論文”的人還看:
1.紡織科技論文
2.紡織專業學術論文
3.紡織職稱論文
5.非織造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