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論文
地質工程實踐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進行的工程實踐活動,它直接指向的是自然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質工程論文,供大家參考。
地質工程論文范文一:工程地質勘察探討
摘要:介紹了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以及決定勘察任務的因素,具體闡述了工程地質勘察流程,包括前期準備、各階段勘察內容及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以期指導相關人員正確進行工程地質勘察,為設計施工提供準確的地質資料。
關鍵詞:工程地質勘察;目的;任務;勘察報告
建筑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層的分布,土質的疏松、強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會影響到在建建筑的安危。所以,為了確保建筑及其地基設計的準確性,就必須有建筑場地的地質資料作為科學依據。只有對建筑場地的地質資料有個全面的了解、準確把握才能更好的對建筑及其地基進行設計。
一、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質勘查的主要目運用坑深、觸探、鉆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對在建工程的場地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質資料。
二、決定勘察任務的因素
(一)建筑場地的復雜程度
根據建筑場地的地形情況將場地復雜程度分為三個級別:簡單場地,對建筑地基影響不大;中等場地,對建筑的地基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復雜場地,對建筑的地基存在很大的影響。
(二)工程所在場地地質條件的研究機當地建筑工程經驗
比如,在某一陌生區域,對當地的地質條件缺少研究,則勘查工作量就有加大;相反,如果在此地有工程施工經驗,則花費時間及工作量都會減少。
三、建設規模及建筑物等級
依據所建工程類類型,建筑地基負荷大小、建筑地基損壞后造成建筑整體后果的程度等,可將建筑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建筑物,主要指的是關鍵性或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破壞后果很嚴重。二級建筑,主要指的是地基負荷較大的建筑物,破壞后果嚴重。三級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地基負荷不大,破壞后果不嚴重。
勘察工作的準備。1)接受工程地質勘查任務書,結合工程場地地質條件制定相應的勘查工作計劃;2)建筑規模較大或地質條件復雜的場地,應當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并實地觀察場地地質情況;3)設置勘查點和勘查線,采用各種地質勘查手段或方法探明場地地質情況,并取得地質試樣;4)對取得地質試樣進行物理力性測試和水質分析測試。
四、地質勘察各階段的內容
(一)選址勘察
1.目的
選址勘查是指對工程場地的地質的穩定性和適宜性做出評價。
2.選址階段的勘察工作
1)對工程場地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地震、礦產資源和工程地質信息以及氣候、自然條件等信息進行收集;2)工程現場實地踏勘,初步了解場地的土層結構情況,形成原因和大致成型年代,主要土層、地下水位等情況。3)對附近區域的建筑物規模、結構、地質資料等情況有所了解;4)工程場地地質情況復雜,現有資料不能不能準確反映地質信息,應當進行必要的地質測繪及勘探工作。
(二)初步勘察
1.目的
1)對在建建筑的地基穩定作出評價;2)為建筑的總體平面提供必要信息;3)為工程的主要建筑地基施工發案提供參考資料;4)如遇不良地質現象提交防治方案。
2.主要任務
1)對場地地質初步了解。2)對地下水水位和凍結深度有個初步了解3)查明場地中不明地質現象,范圍,對工程項目的影響和發展趨勢
(三)詳細勘探
1.目的
1)從工程地質角度評價建筑地基,提出相應建議;2)為建筑地基設計提供詳細的地質工程資料;3)為建筑地基的加固和處理提供工程資料支持;4)為不良地質情況的防治提供地質資料。 2.主要任務
1)詳細勘查主要采用的手段以原位測試、勘探和室內試樣檢測為主。2)復雜場地或一、二類建筑物,詳細勘探點宜按主要柱列線布置;對其他場地和建筑物可沿建筑物周邊或建筑群布置;對重要設備基礎應單獨布置。3)要以地基主要受力層為原則鉆探勘探孔深度。如果地基需要進行變形驗算,部分勘探孔可以底基層壓縮深度。4)對場地進行詳細勘探時,原位測試井、探孔數量級所取地質試樣,應依據地質的復雜程度、建筑規模或類別進行確定。取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部位,應依據設計要求、地基情況進行確定。
(四)施工勘察
1)對較重要建筑物的復雜地基需進行驗槽。驗槽時應對基槽地質素描,實測地層界限,查明人工填土的分布和均勻性等,必要時應進行補充勘探測試工作。2)基坑開挖后,地質條件與原勘察資料不符,并可能影響工程質量。3)深基坑設計及施工中,需進行有關地基監測工作。4)地基處理、加固時,需進行設計和檢驗工作。5)地基中溶洞或土洞較發育,需進一步查明及處理。6)施工中出現邊坡失穩,需進行觀測及處理。
五、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一)文字部分
1)勘查工作的任務和概況;2)是否存在影響建筑物地基不穩情況存在及其影響程度;3)工程場地的地質土層結構、強度及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質情況、變化情況及對建筑材料的腐蝕程度;5)在地震設防區劃分場地類型和場地類別,并判別飽和沙土及粉土;6)對建筑地基基礎方案進行分析,提出經濟可行的設計方案意見,尤其對地基設計和施工中需注意的地方檢出建議;7)當工程需要時,尚應提供: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技術參數,論證其對周圍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設施的影響;基坑施工降水的有關技術參數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議;提供用于計算地下水浮力的設計水位。
(二)圖表部分
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 2)工程地質剖面圖、綜合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區圖; 3)土的物理力學性試驗總表。重大工程根據需要,繪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或地質分區圖、地質柱狀圖或綜合地質柱狀圖和有關試驗曲線。
參考文獻:
[1] 韋俊行. 歐家村水電站工程地質勘測工作中的教訓與啟示[J]. 水力發電, 1990, (02)
[2] 邱賢榮. 淺論地質勘測各階段技術要點分析[J]. 中國水運(下半月), 2008, (08)
[3] 劉濤,甄星燦. 某高層建筑工程質量事故實例分析與加固處理[J]. 建筑結構學報, 2002, (02)
地質工程論文范文二:小議工程地質學的成就與發展
摘 要: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它的任務是為各類工程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以便從地質上保證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使用方便、運行順利。簡要回顧了我國工程地質學的成就,并對未來的發展作以展望。
關鍵詞:工程地質學;成就;發展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地質環境與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地質問題,包括對工程建筑有影響的工程地質問題,和對地質環境有影響的環境地質問題。它的任務是為各類工程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以便從地質上保證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使用方便、運行順利。
我國工程地質學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學科。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知之甚少到內容豐富多彩、獨具特色、躋身于國際先進水平的過程,成為一門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和一套技術方法,能夠較好地解決工程建設與環境地質實際問題的應用科學。
1 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工程地質的實踐,積累了大量資料和一定的實際經驗,學科進入獨立發展階段,各建設部門制定自己的勘察規范,以山區工程建設為主,對工程地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巖土測試技術提高,定量評價有所發展。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設蓬勃發展,工程地質在已往在基礎上取得了重大發展。勘察質量提高,新的勘察規范制定,向著工程領域拓展,承擔勘測、工程處理的系統列工作。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質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創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論,引入有關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學術活動頻繁。
2 工程地質勘察質量不斷提高
工程地質的任務就在于為工程建筑進行工程地質勘察,認識擬建工程所在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建筑的位址選擇和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
國家規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設不進行勘察工作就不準設計,沒有設計不準施工。這就賦予了工程地質重大而光榮的職責,避免了不顧地質條件是否適宜而盲目興建工程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建筑設計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技(術)施(工)設計等階段,工程地質勘察也隨之分階段進行,對工程地質條件的了解愈來愈深入,這是完全符合認識規律的。建筑位址的選擇具有戰略意義,起著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質條件、避開不利條件的作用。位址選得好,不但能保證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處理也較簡單,經濟上合理。位址的地質選擇只是一個方面,還要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最后綜合考慮選定。
我國的各類工程、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城鄉建設、工業、國防、礦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復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才進行設計、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沒有因為地質問題而失敗。
3 我國工程地質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地質問題是可以預測的,只要查清工程地質條件,又有了規劃設計部門所提供的有關工程建筑的類型和規模,尤其是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和性質,就可以建立二者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進而建立計算模型,做出問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建筑場地給予工程地質評價,指出問題的嚴重,哪些地質因素不利,不能滿足工程建筑的要求。應當采取何種措施予以補救,是減小建筑物的規模以適應地質條件,還是采取工程處理措施,改善條件,以滿足建筑物的要求、消除不良影響。這要從技術條件上和經濟合理性上進行比較才能確定。由上述可知,工程地質學研究的目標在于協調工程建筑與工程地質條件之間的矛盾關系,既保證工程建筑造福人類,又避免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4 50年來的科研成就
4.1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建立與巖體力學研究
與土力學相比,巖體力學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是知之甚少。在治淮工程、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以及三峽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地質勘察中發現巖體中的裂隙發育情況不同對巖體的力學性質與行為影響很大,而巖體的變形破壞實際上是受其中的軟弱結構面的控制,包括層面、斷層面、裂隙、片理、劈理等,也稱不連續面,使巖體成為非均質、各向異性的不聯系介質。結構面之間的巖石體稱為結構體。總體上來說巖體就是由結構面和結構體組合而成的。結構面按其延續的長短可以分級,但其形成則受巖石成因和后期地質構造變動的控制,因而其分布規律和形狀、寬度等可以通過地質力學加以分析。這樣他們就把地質力學與巖石力學結合起來對巖體結構加以分析,創立了一門新的分支學科:巖體工程地質力學。把巖體結構分為塊狀結構、鑲嵌結構、碎裂結構、層狀結構、層狀碎裂結構、散體結構等類型。不同結構類型的巖體其力學性質和變形破壞規律也不同。 我國在軟弱、破碎巖體的研究方面也取得較大進展,例如斷層巖的分類及其物理力學特性和穩定性評價的研究;泥化夾層的物質與結構特征及其力學性質的研究;膨脹巖的膨脹機理和處理措施的研究等。
4.2土體研究
我國在土的微觀結構方面開展了廣泛研究,取得較大進展。但是土的微觀結構與土的物理學性質的關系研究還不夠充分。海洋土的研究進展顯著,其與陸相土的區別在于其Na+、Mg2+氯化物含量較高,并具有絮凝蜂窩狀結構。南海土中石英含量較少而硅質和鈣質沉淀物較多,因而其工程性質有所不同。膨脹土的研究成績突出,其他特殊土的研究進展也較明顯。
4.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
在三峽和二灘等巨型水利水電工程和蘇南、大亞灣等核電站的工程地質勘察中,區域地殼穩定性成為重要因素,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進展。對斷層發育情況、活動性,地殼升性速度、地應力狀況、地球物理特征值、以及區域地震危險性分析等進行全面研究。基于這些因素的分析和定量指標,做出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做出穩定性分區,分為穩定區、基本穩定區,次穩定區和不穩定區幾個等級。并把穩定區視為“安全島”,是適于進行這類工程建筑的區域。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項目。
4.4環境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我國開展了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幾十年來在一些重點地區和大型工程地區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以工程建筑所引起的閃生地質環境研究為主,包括對人類生存和生產造成損失和威脅的各種地質災害,諸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庫誘發地震、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工程地質學從建國初期的一片空白,發展到今天成為一門內容豐富、理論體系嚴謹、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學科,發展之迅速是驚人的。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形勢大好,新世紀的到來,經濟建設任務更為艱巨,新型城鎮、新型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黃河的治理、西南水電資源的開發、南水北調工程、海峽通道等等,為工程地質學研究開拓了美好前景。讓我們加倍努力,把我國工程地質學推向世界高峰。
參考文獻
[1]谷德振.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A].谷德振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張咸恭.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方向[J].地球科學,2000(2).
[3]張咸恭,王思竟敬,張倬元等.中國工程地質學[M].科學出版社,2000,10.
[4]孔憲立,石振明.工程地質學[M].第1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孔思麗.工程地質[M].第1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地質工程論文相關文章:
2.工程地質勘查論文
3.地質畢業論文范文
4.工程地質論文
5.工程地質勘察論文
地質工程論文





上一篇:有關地下建筑結構論文
下一篇:關于地質工程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