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讀后感1
寒假中,我讀了《活著》此書。當我初次看到“活著”二字時,心中充滿了疑惑。活著是什么?是享盡榮華富貴?是一事無成?還是遭人欺凌?這些都不是。于是我帶著滿腹疑問翻開了書。
在那個黃昏,老人福貴,向作者余華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帶有些許無奈,又帶有些許悔意。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年輕是只知道吃喝賭嫖,因此,他家從大戶人家變成了窮困的農民,不知哪修來的福氣,他找了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就在他悔改后卻又被抓去做了壯丁,被放回來后,他本想默默的度過晚年,可他命運坎坷,本該經歷的幾代同堂,卻變成了福貴眼睜睜的看著他僅有的六位親人相繼離世,只留他孤單一人在世上獨活。
合上這藍皮書,強忍住眼淚,我心久久不能平靜。福貴的一生是一個奇跡,一個所有人都不愿經歷的傳奇。在那亂世中,福貴經歷了文革、自然災害和生活打擊。這么多困難,這么多平常人經歷不了的困難,福貴一個人挺了下來!其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窮苦人民的縮影。
我懂了,我懂“活著”二字了深度了!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來的生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多了責任,而且少了一個替他分擔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現實,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復生,生者要堅強的面對現實,像福貴一樣生活下去。這樣,死者才會欣慰。
“少年去流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的歌聲又一次想起在我耳旁。
這幾天沒事的時候看了一部余華寫的作品《活著》。作者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里面的主人公福貴一生中曲曲折折經歷了很多事情,從一個地主的大少爺到一個貧窮的農民,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要什么有什么,但由于好賭全輸給了龍二,導致家里破產。后面他的所有親人都先于他過逝。最后剩下他跟一頭牛。
他破產后遇到很多困難,親人也一個一個的去逝,但是,他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后面解放了,龍二是當地地主,被槍斃了。福貴聽說龍二被槍斃,對自己說,“龍二是他的替死鬼,要不是輸給龍二,死的就是他,雖然破了產,但他還能活著。”如今還活著,村里的人都說,他跟那頭牛是兩個“老頭”
人活在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著就最好,要好好的活著!我覺得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感受這個人生的快樂而不是來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貧困的家庭,但富人有富人的快樂和煩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和煩惱,富不富裕這不重要,而是要感受到人生的樂趣,這才是重要的。
我覺得人只要是好好的活著就是富裕的,因為我們還有希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沒有了,你現在能吃飽能穿好的話,那你更富裕了,因為如今還有地區吃不飽的穿不好的人很多。不要抱怨不公平,只要好好活著就好。而且對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好一點,因為遲早有一天他會離開你的。
《活著》讀后感2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福貴的人生告訴我們:活著,不僅僅為了自己,那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同樣值得你為他么而活。現實也許殘酷,但不總是殘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沒到絕望的地步,想想福貴。你或許會得到些安慰。
總是風吹過,淚花零落,仕望東去,流淌著美麗的傳說,按捺不住的心境只為讀懂余華筆下血肉豐盈的富貴,車輪碾過小巷的石子路,噠噠的馬蹄聲踏破了黎明的沉寂!
富貴,這個以往風光一時的少爺,因為年輕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埋葬了自我和家人余生的幸福,他最終在潦倒中覺悟,也許并不算遲,可哪知厄運的腳步從未走開,富貴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他卻只能默默地活著,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一曲長歌,道出了多少哀怨一陣燕鳴,啼盡了幾許呢喃一生活著,看透了些許桑田
平靜而近乎冷酷的筆尖,勾勒出命運的俘虜;艱難而近乎殘忍的人生,釘上青春的枷鎖。讓倦怠了世俗的眼睛在字里行間靜靜地休憩。
夕陽下的兩個“富貴”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死亡的震撼與活著的瑣碎,可怕的是在活著湮滅。富貴學會了忍受,去忍受出于對生命存在而產生的敬畏,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活著,一種心態,一種姿勢,抑或一份職責,滌盡多少悲苦。不要驚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更不必說時間不經意在指間溜走,應當是你把時間活生生地丟棄!
飽滿的麥穗低著謙遜的頭顱,不時地在風中搖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后感3
活著的意志,絕望原來不存在 ——題記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余華在《活著》的自序里這樣寫著。這似乎與我們往常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只讀過一次,這句話便深深吸引住我。人間不是童話,童話的缺憾不在于它太美好,而在于它必要走進一個更為紛繁而且嚴酷的世界,那時只怕它太嬌嫩。我明白,活著是需要力量的,但是即使如此,我始終沒有足夠的勇氣再次打開這本書,領會活著的意志。余華的筆墨使諸多讀者如我一般在福貴的種種命運浮沉中領略中國的過往,從中受到折磨,因此也獲得力量。我并沒有如文學家毒辣殘忍的眼光,從中我收獲的只是一種悵然若失的微妙感覺。
因此我只能從書本最后的“外文版評論摘要”中偷取一些現成的果實來體會:活著與幸存。什么是活著與幸存?“甘之如飴是活著,歇斯底里是幸存”,一個走遍千山萬水,閱盡滄桑的人如是說。主人公福貴近六十年所經歷的是許多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想象的苦楚:他一無所有。可這活著的意志,竟讓他“無知”到認定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這樣的一個人竟還能如此幸福,我便感到疑惑,因為我始終相信最弱小可欺的是富人——小心謹慎虔誠無比;最壯懷激烈的是窮人——玉石俱焚勇氣駭人;最暗流涌動的是老人——貪生怕死破釜沉舟;最難以擺脫的是死人——斬不斷根。富貴已離他遠去,之后的貧窮、衰老、死亡卻像影子一樣一步步向著福貴逼近,任他從前有多么的家財萬貫,多么的不知所謂,任他如今有多么的成熟穩重,多么的內疚自責,命運都要無理地奪走他深愛的一切,而這個可憐人卻認定了幸福。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死亡的重復發生,除了福貴的父親、母親、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無不處于偶然:兒子友慶死于抽血過多,女兒鳳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后福貴所有的親人都一個個死去,只剩下他一個孤零零的老頭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相伴,并且是那樣樂觀豁達地活著,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因此在評論家的評論摘要中說:“他擅長描寫進退兩難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歷史的風口浪尖作者可以排除主體對苦難人生作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像站在‘非人間的立場’,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的苦難。”我不敢妄自尊大去反駁專業評論家的判斷。
但是我總是會想,如果沒有這些苦難,福貴又會怎樣?家珍沒有患軟骨病,鳳霞不是啞巴,二喜不是偏頭,有慶成績優秀、專于學業,或者是福貴從不嫖賭……可描可想的太多太多,腹中的筆墨太少太少。——他已經一無所有,他認定了幸福,當時我幾乎無法理解這種意志力——既然歷史無法改變,那么這痛苦將由誰承受?也許是讓福貴命運多舛的四鄰傾盡家財、領略滄桑變換?也許是讓學校其他貧窮的學生因為縣長的女人失去生命?也許是讓工地里的其他工人遭遇事故死無完尸?也許是給其他在災荒中飽受煎熬的孩子一個滑稽又令人凝噎的解脫?也許是讓其他勞苦女性在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艱難后死在自己的孩子手上?可能性有太多,而答案誰都永遠不會想到。
作者在自序中說:“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愚鈍如我,沒能在那時理解。
那么原諒我的臆造:如果人間再無苦難,人們已不必再經歷“天使來時誦古經,惡魔來時犯罪行”虛偽的時代,怎樣?
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情形:誰知多久以后,惡魔因人間沒有沒有苦難而失去了人們畏懼的食糧而彈盡糧絕死亡殆盡,只剩下對無止境的空虛感到厭煩的天使立于云霄之上,他們俯瞰著蒼茫大地,最后一次向造物主探尋活著的意義,然后接連自殺,圣潔的血液融進了云朵之中,于是人間降下了恢宏血雨,這豈不是又一處活生生血淋淋的地獄?
沒有哪一本書能讓人在瞬間得到成長,在這之后的種種荒誕,我也是后來才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得到了答案:“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于是我終于有了勇氣下定決心再次打開這本書,感受著福貴的多舛一生,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見證有慶、鳳霞、家珍、二喜和有慶接二連三的死亡。我明白了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這是福貴對自己的評價。我也終于明白了作者的發問:“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正是在這種沖突之中,我才明白:
《圣經》中有“神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有這樣近似通天徹地的能力,這像是什么?
福貴先說天要亮了。
天就真要亮了。
后來亮了。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絕望原來不存在。
《活著》讀后感4
人為了什么而活著?大概所有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習是為了考上好學校,工作是為了過上好的生活。似乎當下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己做的事尋求一個目標,或者說是一個動機,好以此來支撐著繼續前行。
余華說:“活著,在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故事開始,主人公福貴,以一個孤獨卻坦然的老人身份出場,他和他的老牛一起休息,在這段時間里平靜地回顧了他的一生。
福貴的一生就像在深海里浮沉,在那個灰暗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所有痛苦的事似乎情有可原,人的生命就如芒草般脆弱且不起眼,命運時而仁慈,給你一顆棗,換來下一個更響亮的巴掌。
福貴都已走到那一步了,他什么都沒有了,他活著又是為了什么?
余華直白的說出了答案: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接受命運給予的所有,做到能做到的,接納不能做到的,永遠對人世保留善良和溫柔。畢竟在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說的出生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里等待我們的是什么。
旁人眼中福貴一生悲慘,生活絕望、暗無天日,但作者說,福貴本人并不這么想。想想也是這樣,他這一生好壞都經歷,酸甜榮辱都嘗遍,死了亦了無牽掛,生活百般滋味,在于個人感受,不屬于任何人的看法。
作者說: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額以及幽默,一切美好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惜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著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著》讀后感5
打開書的第一頁,濃濃的鄉土味就撲面而來——傍晚到來時,坐在農民的屋前,看著他們將提上來的井水潑在地上,壓住蒸騰的塵土,夕陽的光芒在樹梢上照射下來,拿一把他們遞過來的扇子,嘗嘗他們鹽一樣咸的咸菜……非常寫實的文字,不假修飾,可是卻吸引你在貌似波瀾不驚的文字旅行中,繼續前行。
本書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好賭成性,最終將祖業輸光而氣死了父親后,淪為靠租地為生的佃農。在給母親請醫生的時候在混亂中被拉了壯丁去打仗,輾轉生死回到家鄉,母親已經死了,只剩得妻子家珍帶著一雙兒女為他守候著家。不幸的是女兒因高燒成為聾啞人,好在一家人總算又團聚了,雖然為吃飽飯發愁,為兒子念書也曾把女兒賣給別人家一陣子,可是一家人你心疼我,我愛護你,也算過了一段略微平靜的日子。可惜,在以后幾年的日子里,因種種不幸,他先后失去了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可愛的外孫苦根。后來,福貴就只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的活著。
掙扎著讀完這本書,靜悄悄且無力的倒在床上。整部作品,環繞在我腦海中的,就是一條死亡的線,而福貴,就聽天由命的承受著這巨大的苦難,無法想象。面對生命,輕易的一個死字,似乎便完結了平凡人最平凡的一切。但是,余華卻是用了最簡潔的兩個字,讓我去感受去思索去回味這沉甸甸的“活著”。活著是什么?活著就是為了看見死亡認識死亡承受死亡嗎!在生與死的無常中,我們能抓住的是什么?
至今仍心戚戚然。其實很想和學生談談這本書,可是,很怕。怕回味情節,怕思索作品的意義乃至因怕而抗拒理解作者,這是我在初讀作品很長一段時間后的感受。可是不得不說,這本書好像被壓在心底的某一角落,時不時就會露個頭,讓我在生活的洪流中,一邊經歷,一邊理解:生活,既是魔鬼,也是天使,表面看起來是一條靜靜流淌的河,而暗地的波濤洶涌卻一刻也不曾停止。
二讀《活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暑假,流連在書店里,赫然發現在當代文學欄目里,有一個書架全都是余華的作品。《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還有《活著》。站在書架前,突然感受到這位作家確實是擁有獨特的陳述方式和筆法,讓我在畏懼中產生抗拒,但在心底里對作品產生敬畏之心。不由自主,有了再讀《活著》的渴望。
我讀到了一個廣闊冗長的歷史背景:從國民黨統治后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福貴的生存環境無一不是孕育苦難的“熔爐”,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各個戰爭和運動給他帶來了窘迫和不幸。
我看到了真情時時刻刻的存在:家珍不離不棄的守候,有慶和苦根的懂事孝順,鳳霞與二喜樸素厚重的愛情,如一股股清涼的小溪,讓我們在沉重中感受到輕松,在絕望中看到希望。
我悟到了動蕩與苦難中,平靜與快樂仍是活著的主旋律。鳳霞讓別人領去才幾個月,她就跑了回來。鳳霞回來時夜已經深了,我和家珍在床上,聽見有人敲門,先是很輕的敲了一下,過了一會又敲了兩下。我想是誰呀,這么晚了。爬起來去開門,一開門看到的是鳳霞,都忘了她聽不到,趕緊叫:“鳳霞,快進來。”我這么一叫,家珍一下子從床上下來,沒穿鞋就往門口跑。我把鳳霞拉進來,家珍一把將她抱過去嗚嗚地哭了。……鳳霞躺下后,睜眼看著睡著的有慶好一會,偷偷笑了一下,才把眼睛閉上。有慶早晨醒來一看到他姐姐,使勁搓眼睛,搓完眼睛看看還是鳳霞,衣服不穿就從床上跳下來,張著個嘴一聲聲喊:“姐姐,姐姐。”隨著一家人含著眼淚的笑,我的眼淚也跟著撲簌簌的掉,心里歡喜的不行。活著是一個過程,在累與淚的跋涉中,不離不棄的是溫情和微笑,所以,風來,我們可以逆風而行;雨來,我們可以迎雨而笑。風雨之后,瀟灑縱橫。活著或許不簡單,可活著,也不單調。
三讀《活著》,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苦根死后的第二年,老人福貴和他從宰牛人手中買下的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老人給老牛起名叫福貴。
每天耕田回家時,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著身體。我聽到老人對牛說:“今天有慶、二喜都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默念著這句話,一縷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霞光在天際漸漸隱去。一個扛著犁耙的老人,拉著牛的韁繩慢慢走去的背影與暮色融為一體。
想起福貴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壽命長。以前覺得福貴既可憐又冷酷還是個糊涂人。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要那么長的命干嘛嗎!眼看著一個又一個親人離自己而去,掏心挖肺的苦楚難道還沒有受夠,活那么長又有什么用?現在讀起此句,雖然忍不住還有凄楚之感,只是內心更多了敬重。所有的痛苦都能扛得起,所有的重壓都承受的住,在飽經滄桑百轉千回的掙扎后,仍然充滿了對活著的期待,仍能夠守望著對親人的懷念而平靜的活著,還能用懷念的方式讓已經逝去的人長存于世。
我知道,福貴的一生充滿血淚悲苦,于苦難中掙扎,于掙扎隱忍,于隱忍中堅強,于堅強中寧靜。也許我眼中的他是苦難中的幸存者,相對于其他人,他是不幸的;而對于他自己,他苦熬的一生,或許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快樂和幸福。我看到的是活著的過程,他則享受的是活著的過程。我用眼,他用心。
讀一本書,需要的時間不長,但讀懂這本書,我相信還需要歲月的沉淀。
《活著》讀后感6
誰都在追求幸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幸福。就現在來說我并沒有經歷過和福貴一樣的悲劇,所以不可能會有和他相同的感受,對活著這件事也并沒有認識的很清楚,很到位。只能通過文字進行一種猜測。我真實地從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種活著的意志,一種對生存的渴望。
當他經歷了這么多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之后,或許早就想明白了自己為什么要活著,對他來說僅僅就是因為自己要活著,要生存,這一切都是有道理的。
《活著》讀后感7
我得為余華的《活著》寫一篇讀后感。有哪本書比《活著》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是《兄弟》還是《冷山》?《活著》,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凄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余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上被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后退,后來他們覺得也不是解決方法時,于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后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里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著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著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里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桿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桿的兩手松開,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活著》讀后感8
讀完《活著》對余華先生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怕向活著。
他叫徐福貴,他是活著本身,他年經時是個闊少爺,他吃喝嫖賭、揮霍奢侈,甚至目中無人。在一次賭場上,他輸掉了像里所有的地,他什么都不是了,從此以后,福貴一家,家道中落,一貧如流。一夜之間,從大少爺夜變為了貧農,但令人驚訝的是,福貴并沒有自暴自棄,他突然變得成熟了起來。
他帶者母親,妻女,在簡陋的平房中過著艱苦的生活,他開始干苦活、下田耕作,早出晚歸,但生活總是那樣的出其不易,福貴在一次回家路上被抓去當兵,與家里音訊隔絕了三年,等他回家,母東離世,女兒成了啞巴,妻子病重......而后緊接著女兒產后出血而亡,兒子獻血過多死去,女婿做工時被板木壓死,最后外孫也因吃豆子噎死。
富貴這一生最慘的就是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的親人離去,向他卻還活著,活下來承受煎熬的孤獨。
在看完福貴悲慘的一生之后,我開始忍不住的思考他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活者?
山珍海味不再有,只有吃糠咽菜;萬貫家財不再有,只有家徒四壁;賢妻考子不再有,只有孤苦伶仃;父嚴母慈不再,只有子然一身,切骨之仇不再有,只有子無遺憾。眼看他起高樓,眼看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他最后除了牲畜家禽,他再也沒有了陪伴,舉目無親,形影相吊、他在這個世間還有什么留態呢?還有什么是他沒見過的么,沒體會過的呢?他已經有了與世長辭長辭的資格和理由,也有這個能力和自由,可他仍選擇了活著。
《活著》讀后感9
第一次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是因為偶然跟在美國讀書的同學聊天,他說自己世界電影賞析課程的結課論文題目是“張藝謀與《活著》”。這使得我瞬間對這部電影充滿了興趣,想想比較慚愧的是,我第一次欣賞這部經典電影竟然是在它上映整整二十年之后。
因為被電影的每一個細枝末節所吸引,又迫不及待的去看原著——《活著》。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們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似乎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和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以為噩夢與困境不再牽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猝不及防。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悅。
可是他卻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輕的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正如你終于會明白,就像每朵烏云都鑲著銀邊,無論當下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此刻的我們毫發無傷。
其實,只是像富貴一樣活著,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希金說過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我想,最好的生命應該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活著》讀后感10
余華的《活著》應該是我用時最短讀完的一本書吧!最開始知道《活著》這本書是因為在微博看到易烊千璽的推薦,他說:“讀《活著》就是隨著富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于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么?盡是人生”后來又在微博上看了一下其他讀者對《活著》的評價,知道這是一部悲劇,主人公富貴一生都在不斷的失望中度過,生命并沒有在他的努力中出現轉折,也沒有任何奇跡可言,每次覺得有盼頭的時候總會被當頭一喝。
我是做好了心理準備來看這本書的,可是直到最后苦根也離開的時候我依然哭到不能自已。富貴最后倒是看得透透的,與他的老牛相依為命,他的苦楚,他的寂寞最后只能自己消化。生活對他不是善良的,對家珍、對鳳霞、對有根、對二喜、對苦根都不是善良的,甚至是殘忍的。可是在那樣的年代,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生活又對誰是真正友好的呢?哪怕是春生、龍二也是犧牲品。跟著富貴的足跡走在那個時代里,一步一步都是那樣的艱難,經歷過農村生活的我在讀文章的時候似乎更能融入到那樣的環境當中。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只是為了生存下來就要不斷的掙扎。讀著富貴的人生,我在想如果是我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能堅持下來嗎?如果我像富貴那樣留在了最后,守著一座茅草屋幾座墳,我還能堅強的活下去嗎?或者說那個時候我還有活著的意義嗎?
以前有一個遠房親戚,爺爺說我應該叫“幺爺爺”,印象中我還在上幼兒園就去世了,之所以還記得有這么一個人,是因為聽到爺爺說“幺爺爺”死了好幾天才被村里的人發現,還是村上出錢將他埋了的。我當時年齡很小,但仍覺得很心酸,沒有家人、沒有子女,就連死了也沒有人知道。這么活著不難受嗎?不痛苦嗎?
最近聽到了太多不好的消息,我感覺心里承受的負能量快要將心臟撐爆了。經常在想人活著的意義在哪里呢?我們沒有生活在富貴那個年代、沒有集體化,不必擔心受凍挨餓,可是我們的生活中似乎也少了單純,少了真誠,充滿了欺騙和背叛,越走進生活越害怕生活。
然而哪怕是這些感傷,這些害怕也只有活著才能體會到。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想作者在書的自序中就給到了我們答案: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后感11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生活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余華的《活著》,這正是生活的本質。如海的眼淚,如山的壓抑,如沅的熱血,充滿了力量。
那福貴的母親的白發與撒手西去的愕然。這是面對的自己身邊第二位至親的離去。那福貴女兒的難產而死的痛,那福貴妻子的軟骨病,那福貴兒子失血過多而意外而來的喪子之痛,還有那福貴的老爹含淚逃離了支離破碎的徐家……隨著一支毒箭的打擊,又一支,再一支的刺痛福貴那早已野哭決然的心。死者的死對于他們自己來說更像是噩夢的一場解脫,而痛苦的枷鎖全部轉而拷向福貴一人之身,除了心在眼淚里泡漬,還有生活的重擔,活著的堅持。
偉大的人格也許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福貴的一生寫滿了絕望的不存在,面對著眼前的絕望之境地一點點地長大,漸漸脫去徐家少爺的光榮放蕩,成就一個堅強樂觀的農民。這精神上的成長遠比身體上成長珍貴得多,珍貴的力量,這來自于對活著的亙古不變的態度與信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人格強大。即心態與觀念造成了福貴自我與外界如此黑暗的隔膜與保護,如山的壓抑,如沅的熱血,還有偉大的毅志,活著的希望。
他們說,人生不過一場戲,各人有各人的角色與臺本,可福貴就是那偏要不服命不認命的堅韌不聽上蒼的調度,那滿懷的倔強,那滿腹的荒唐,那滿懷發謚的期待,如若上蒼發出死亡的調度也決不順從!只要熱血生命仍在骨頭里嶙峋作響,就是要活著。拼死才能拼出活頭來,總有信仰會排空而來,而來與活著的福貴相遇,走在塵土飛揚的道上,活著自己的人生。充滿了力量,活著的色彩。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世上千千萬萬,老來風味,大抵都是在活著,誰都逃脫不了活著的欲望。生生燈火。明暗無輒。活著,哪怕只有一息尚存,也可千回百轉抱有希望,真心不感到死之苦惱!
《活著》讀后感12
空氣中飄著略帶些苦味的茶香,初夏已悄然溜上鄉間枝頭,茂盛的樹葉下,一個老人戴著草帽,他的牛正犁著田,他用那粗啞而令人感動的嗓音,唱著舊日的歌謠:“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輕輕合上余華的《活著》,福貴的聲音縈繞在我耳畔,書中的一點一滴仍揮之不去。
縱觀全書,以一個旁人的角度來看,福貴的一生可謂是歷經苦難。少年去流浪,地主的兒子福貴迎娶米商的女兒家珍,他整日去城里鬼混直到輸光所有家產成了地主的佃戶。父母不久去世,他被抓去當兵,直到被紅軍俘虜后放了回來。中年想掘藏,福貴與妻子家珍勤勞地忙于田間,然而活潑好動的小兒子抽血被抽死,又聾又啞的大女兒鳳霞嫁給城里憨厚的偏頭二喜,結果生下外孫苦根就離去了,妻子家珍也死了,二喜又死于工地事故,福貴一個人帶著外孫回了村子,幾年后苦根又在生病時吃豆子撐死了。老年做和尚,家人相繼離世,他生活得平平常常,買了頭老牛幫他干活,給它也起名為福貴。一人一牛,生活平淡如水……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跌宕起伏、充滿坎坷的人生,仿佛活著就是在受苦受累,就不得不面對親人朋友的離去。有多少人都是在這樣悲觀地看待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苦難中痛苦地掙扎著生活,所見之處皆是灰暗的,其實他們的心靈是被一層無形的陰霾所籠罩,認為活著是痛苦的。沈從文曾寫道:“一切生存皆為了生存,必有所愛方可生存下去。”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所愛是金錢、名利,他們為了這些虛榮費盡心思、心力交瘁,貪婪而永遠無法滿足,郁郁而終。這樣活著真的幸福嗎?其實不然。幸福的人其所愛一定是生活。
正如余華在自序中寫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以友好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為活著本身而活,我們會發現能活著是那樣的幸福,即使經歷充滿苦難,即使要面對生離死別,即使面臨孤獨,即使奮斗的成果不盡人意,但只要我們活著,就能安享歲月寧靜,不攀求“行到水窮處”還能“坐看云起時”的登峰造極,只留戀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熱愛日出日落,星光燦爛;熱衷于觀賞那晶瑩露珠踏暮色而來,披朝霞而去,飛燕隨秋風而去,乘春風而歸……
正是因為為活著本身而活,福貴在回憶往昔時是面帶微笑的,在他眼中,他有著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有個能甩別人好幾圈的跑步天才兒子,他有著最孝順的女婿,他女兒的婚禮是全村最風光的,他有個最可愛最能說道的外孫,現在,他還有頭雖年邁卻忠心耿耿的老牛……他的生活無疑是最幸福的。
溫暖的陽光傾撒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一道道皺紋歡樂地跳動著,渾濁的眼睛望著遠方的青山,不知是在回憶過去,還是在想象未來,年輕氣盛沒有了,唯有大浪淘盡后的平靜與安寧。
炊煙在農舍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隱了。粗啞的嗓音風一般飄來,恍惚中,老人正牽著牛,帶著幸福的笑容,慢慢走遠了。黃昏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云朵都忍不住偷偷親吻這個樸實樂觀而又可愛的老人的影子。
我的雙眼漸漸模糊,唯愿我能如這位老人一樣,在多年后歷經坎坷而仍能因活著而幸福。
《活著》讀后感13
這是我繼《活著》之后讀的第二部余華的作品,同樣的時代,同樣的社會背景,同樣的悲痛人生。一直都很欽佩余華的文風,樸實無華,真實的反映了當時那個時期的人們生活情況。我個人也偏愛樸實的文筆,更何況,余華用最樸實的文字揭示了最殘酷的社會現象,它的文字就像一把鋒利的刀,直擊要害,每個字仿佛都賦予了力量,每個故事都賦予了靈魂。這并不神奇,因為一切都是對真實的寫照。
每次讀到許三觀賣血的情景,我都悲痛到緊張,他就像一個英雄,他并沒有什么神勇的本領,有的只是一身熱血,為了生活,不,是為了生存,生存榨干了他的血液。我不想去批判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只是想多一點反思,和過去相比,我們是多么的幸運,雖然當下生存也很不易,但也沒有到賣血的地步,許三觀無疑是那個時代眾多中國人民之一。其實有時候我們只是還沒有被逼到懸崖,否則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的身體還會激發出多少潛能。每一個人都在為了生活,為了生存堅持著,沒有誰容易。我們可以抱怨生活為什么不對我們好一點,但絕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探索,對理想的追求。雖然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雖然我沒有創造世界的能力,但既然來了,還是用溫柔的眼神去看一切好的,不好的。用自己單薄的力量,向前,向前推進。當每次都瀕臨懸崖時,都會想到我不是一個人,還有愛我的人在期待著我,比如我們的父母,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等我們任性。所以我只希望成長的腳步能趕上他們老去的速度……
因為沒有什么比子欲養而親不待更遺憾了,我不想終其一生想到這件事情都是在嘆息。我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有的只是希望父母安康;我沒有鴻鵠之志,有的只是像許三觀一樣對生存的執著,哪怕榨干最后一滴血。眼睛流淌的不是淚,而是欣慰,我雖不是英雄,但卻有英雄一樣無所畏懼的品格!
《活著》讀后感14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愛的小孩,每一天空上學前、放學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么孝順好學!這不僅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杯具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只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1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6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么要分等級為什么法律上寫著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就應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但它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著就要承擔職責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應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取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么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高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取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明白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于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職責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個性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么,都要堅強的——活著!
《活著》讀后感15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題記
在未看《活著》之前,我也聽過同學說過這本小說,同學說看這本書時很壓抑。
后來我拿到了這本書,黑色的封面,薄薄的一本,卻為余華帶來了巨大的聲譽。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斗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活著》所講述的是一個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故事,初讀時會讓人覺得十分戲劇化,而實際上并非如此,《活著》里很少有煽情的情節,更多的是用平淡的筆觸來如實的向我們轉達那一個又一個悲劇。
故事是圍繞著福貴的一生而展開的,一開始的他家財萬貫,過著無憂無慮,人人都羨慕的生活。可是一開始的福貴不懂珍惜,去賭去嫖,終于敗完了所有家產,而《活著》也正式開始了。先是父親的去世,母親的去世,然后是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最后是外孫苦根。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沒了,最后只有一頭老牛陪著他。
而我卻敬佩著福貴,當一個人經歷活著的種種磨難之后,他還能樂觀的活下去,那么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這使得他可以背負起接踵而至的打擊,擁有著對抗挫折的勇氣。當苦難終于過去,福貴依然樂觀的活著。
全文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對于有慶的死,因為權貴的勢力,有慶失血過多“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慌了的那人第一時間叫來了醫生,醫生同樣輕描淡寫的回應道“心跳都沒了”就“跑進產房去救縣長的女人”,沒有任何人實施任何針對有慶的搶救措施,有慶年少的生命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斷送了。醫務人員此時所有的關注力都只集中在產房里面難產的縣長的女人身上,沒有人對普通孩子有慶撥出絲毫的關心。
福貴不敢告訴妻子有慶已經死了,就自己一個人把他埋在土里,直到后來妻子發覺了。
《活著》里面每個人的死都讓人感到無力,明明這么做他/她就可以活下去,為什么啊!可惜后來誰也沒有活下來,活下來的只有幸運又倒霉的福貴。
小說的結尾老人的故事講完了,他和牛漸漸遠去,炊煙在田野的鄉村里裊裊升起,黃昏轉瞬即逝,象征著福貴老人短暫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將走到盡頭,可我們不必感到悲傷,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中總會有許多苦難,但這些苦難終會過去,珍惜當下,好好地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