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互聯網金融趨勢
2017年互聯網金融趨勢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年互聯網金融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互聯網金融趨勢走向
趨勢一:監管趨嚴,合規發展既是主基調又將成為先發優勢。
回望過去這一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日漸趨嚴,形成了“中央統籌、行業自律、專項整治”三大行動體系。這三大行動體系從監管政策、民間自律、專項突破三方面各自發力。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務院到地方金融辦,形成了一個全國布局,深及各部委、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各細分領域的監管網絡,令整個行業震蕩不安。
可以說,作為國家普惠金融戰略的重要陣地之一,互聯網金融在過去一年走得并不平穩。從《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到《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已經為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定下了一個基本準則:平臺唯有合規,才能長期發展。
如果說2016年是監管政策的頒布期,那么2017年將進入到一個具體執行期,各種監管政策的過渡期、整改期臨近,都將加速行業洗牌。因此,2017年,合規將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展的主基調,也將成為其先發的優勢。率先完成各類監管的合規整改,就意味著能搶占行業先機。
趨勢二:距離寡頭壟斷尚遠,但行業集中度提升,馬太效應加劇。
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一方面一些不合規的平臺將因不符合監管要求而被市場淘汰出局;另一方面,資金存管系統、信息披露制度、平臺限額等合規要求無形中增加了平臺的運營成本,進一步壓縮了平臺的利潤空間。2017年,整改過渡期之后將迎來具體執行期。有些平臺會選擇主動退出互金行業,或者選擇轉型。此外,由于行業競爭加劇,也會導致一些平臺相繼倒閉。
實際上,在2016年,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集中度已經提升了很多。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末,網貸行業成交量前100的平臺成交量占到全行業成交量的75%;前200的平臺成交量占比為85%;前300的平臺成交量占比高達90%。
從2016年網貸行業集中度數據及走勢來看,反映出P2P網貸行業離寡頭壟斷距離尚遠,但行業集中度提升,馬太效應加劇。相信這種趨勢在2017年會變得更明顯。
趨勢三:90%的平臺會死,行業內平臺相互并購將成為趨勢
2016年,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備案制等合規要求無疑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一道硬性門檻。而有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0月30日,已有17省市的107家P2P網貸機構實現了銀行資金存管。這在全國網貸平臺6257家中,僅占1.7%比例。
而另一方面,2016年11月28日,銀監會聯合工信部、工商局聯合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要求已設立的網貸平臺,依據P2P網貸專項整治工作的安排,在各地完成分類處置后再行申請備案登記。這種備案制其實是代替了以往的牌照制。而從數據來看,截至目前,通過備案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占比不足1%。因此,我認為,在2017年,僅憑這兩項合規要求就會將90%以上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淘汰出局。
事實上,2016年,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出現了諸多并購案例。而在2017年,互金行業監管趨嚴,競爭加劇,一些小的平臺要想繼續生存下去,會選擇投靠大的平臺名下,而一些大的平臺則會通過并購、入股等方式,擴大自己的業務范疇,實現多元化經營,進而壯大平臺自身實力。因此,2017年,互金行業內平臺相互并購將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趨勢四:互聯網金融行業或迎來集體轉型期
2016年,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及政策規范不斷出臺,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原有做法似乎走入死胡同,眾多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紛紛尋求轉型、升級,核心目標是收縮個人信用類借款戰線,準備徹底擺脫P2P原始標簽。
當然,熱鬧的轉型背后,既有互金平臺的身不由己,也有主動而為。除了“監管加強”這一眾所周知的原因以外,不能獲取核心征信數據是一些平臺收縮信用貸的重要原因之一。互金平臺能夠讀取的信息有限,只能讀,不能寫,這樣不能讓“老賴”的違約成本最大化。
因此,很多平臺選擇在現有用戶群體基礎上,挖掘他們的新需求,開發新的業務,向消費金融、汽車眾籌等領域發展。2017年,我相信互金平臺謀求集體轉型將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類似于資金存管系統、備案制等要求,絕大部分平臺都沒有能力去完成這些合規整改,只有通過轉型來繞過去。
趨勢五:數據驅動未來,科技金融迎來大發展。
2016年,區塊鏈、科技金融等概念廣受互金行業關注,各大平臺躍躍欲試。他們一方面希望借此概念炒作平臺自身,另一方面以此擺脫P2P標簽。人工智能、大數據征信、區塊鏈……當互聯網金融行業進入行業洗牌期之時,科技顯然已經成為業內機構的戰略核心。
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
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托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發展快
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據報道,余額寶規模500億元,成為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管理弱
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臺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風險大
一是信用風險大。現階段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臺由于準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臺先后曝出“跑路”事件。
二是網絡安全風險大。中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絡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2017年互聯網金融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