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論文推薦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論文推薦
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從個人方面來講,關系到自身的發展成才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
《淺析大學生就業情況》
摘要:根據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我們國家目前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形勢正日益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話題。雖然我國的專業人才總量比較缺乏,大學生在畢業后本應該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是由于我國在疏通渠道和就業服務上比較明顯的不足,所以造成了目前這樣一個就業難的局面。
關鍵字:畢業生 就業形勢
1、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分析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2009年高校大學畢業生規模達到611萬,比2008年增長52萬;2010年,高校大學畢業生高達630萬人;2011年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為660萬人;2012年,高校大學生比2010年新增20萬人;至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是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關鍵詞。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總數達699萬,是建國64年以來,高校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來自用人一方的數字顯示,招聘崗位與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這一增一減,使得2013年的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由此在網絡上盛行開來的“最難就業季”的說法也成為對廣大畢業生們最苦澀的調侃。
而就在2013年的699萬高校畢業生還沒有全部落實工作,2014年的幾百萬畢業生就已經提早涌入了就業市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較去年將再增28萬,達到727萬,再創歷史新高。此外,還有史上最大的回國潮的出現,社會人士集中跳槽,待業的“過期畢業生”、“國考”落榜生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可以想象2014年人才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
2、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2.1 總體原因
2.1.1外因:1、世界經濟形勢不景氣影響了全球就業。2、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出現階段性困難。3、大學生就業承受著額外的社會轉型壓力。4、我國的戶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還不完善。
2.1.2內因:其實,就業問題實質是一種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其中分為:1、總量失業。2、摩擦失業。3、結構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的原因為:a、專業設置不匹配。b、人才培養模式不匹配。c、選擇觀不匹配。
2.2 政府政策措施不健全
2.2.1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主要有: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不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其中,就城鄉差距而言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3.1倍。這些發展水平不均衡貧富差距加大,發展機會不平等,使大學畢業生紛紛涌向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是城市出現“催生候鳥族”
2.2.2原有制度慣性發揮作用。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慣性依然存在。一些大學生認為沒有戶口就沒有歸屬和安全感,而一些移植戶口的大學生畢業后享受不到所在地城市居民的福利。因此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出現。
2.2.3社會保障缺位。有關大學生靈活就業及失業等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大學生不愿下基層,因為他們若到基層或農村就業,就意味著放棄城鎮人口享有的社會保障。同時,他們也不愿去私企。由于一些私企與求職者簽訂勞動合同,不為員工繳納保險。使員工失去保障同時多了一份負擔。使原本不多的工資大大減少。這個給他們帶來經濟壓力與適應工作的消費壓力。
2.2.4就業機制體制不完善。例如:就業信息不對稱、人才消費現象嚴重、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現象。
2.3 社會:就業環境不公平
(1)社會階層固化,對于畢業生群體而言,他們缺乏上升通道,在社會結構中的相對位置很難發生改變。
(2)社會資本占有不均。
(3)勞動力市場雙重分割,相對于二級市場。一級市場的工資高、就業穩定、管理過程規范、升遷機會多、工作條件好。因此有人就說“我寧愿在一級市場失業,也不要到二級市場就業”。
(4)用人單位盲目選才。用人單位招聘時的幾大誤區:過度看重文憑、歧視女性、看重工作經驗。這樣導致用人單位腐蝕大學生的可塑造性。
2.4 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
(1)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滯后,高校培養的人才無法與市場需求及時對接。例如: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專業設立、招生人數自己主宰!
(2)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鉤。規定動作太多,自選動作太少。以致一些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方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多元化需求。
(3)高校辦學定位貪大求全1、不切實際的拔高2、追求綜合,失去特色。一味追求辦學上層次、招生擴規模、學科全覆蓋,加劇不合理競爭
2.5 大學畢業生:能力和素質不全面
(1)個人認知有偏差:妄自尊大、妄自菲薄、過分高估自己、抱著攀比心理找工作。
(2)就業觀念存在誤區:1、價值取向模糊;2、過于強調專業對口;3、急于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4、過分以來考研。
(3)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職業目標模糊、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缺乏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缺乏針對性。
(4)心理素質有待加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習慣外部歸因、自信心不足、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逐步推進,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增速變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在新的就業環境下,通過對就業政策進行分析,以期對未來的就業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背景;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的就業背景發生變化的主要表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數量呈跳躍式增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與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06萬增加到652萬,畢業生的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
1、國際、國內的形勢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國際形勢看,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就業。我國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已從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從紡織品擴大到電子、五金和機電產品,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導致許多出口行業的經濟不能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行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國內形勢看,自2006年起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峰,新增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新增就業崗位,高校逐年擴招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
2、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地區分布看,東部省市吸納了全國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西部省區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足20%,東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學歷層次看,高職高專畢業生仍然是就業的難點。從學科專業看,工科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就業形勢較好,一些文科專業就業困難。專業趨同現象和學校的知名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結構性矛盾已經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短期內這一矛盾將仍然存在。
3、新的就業環境下四種畢業生成為就業的難點。(1)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由于就業的學生不斷增多,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多的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我國的教育體制多是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占和擠壓,一些低端崗位被多方占領,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3)專業相同的人多,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2011年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受挫,金融部門最不樂觀,銀行、證券等行業處于低谷,可以預見,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大。
二、國家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1、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這里的基層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一方面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基層干部的管理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來分流一部分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種的就業可能與就業道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推動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機遇。高校連續擴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納人才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推動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大學生資源流向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長效機制。具有同樣性質的政策還有幾項,比如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考招聘,擇優錄取;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等。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在引導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把擇業面放得更寬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對于畢業生來講,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穩定的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業狀況是我們勢必要選擇一個曲折的擇業過程,國家也正是通過一些后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鼓勵引導畢業生走上擇業的多樣化道路。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果說以上政策是國家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則是主張大學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政策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在一年內免征其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與其它工作的工作環境相比,自主創業是充滿風險且比較辛苦的,大學畢業后又自謀職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傳統觀念的國家中,還沒有大范圍地被認可,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數畢業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整體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會上成功的個人奮斗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經驗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配套政策給予幫助和扶持。國家提供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打消目前還存留在多數人心中的猶疑和偏見,創造百花齊放的就業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門為暫時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便利。畢業生戶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兩年并免收服務費用;畢業半年以上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可持學校證明到入學前戶籍所在城市或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應免費為其提供就業服務;對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施低保救助等等。這些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的狀況,但也能從思想上情感上來減壓,為一時還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緩沖的寬松環境,讓他們在就業前減少因經濟壓力、生活問題等帶來的不安和困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職擇業的努力中去。
上述這些政策可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分流和減壓。一方面為大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多種就業的便利與可能,另一方面從實質上和心理上都給予減壓。如果要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和長遠考慮:一要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的統籌力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創業觀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等等。這幾項可以說是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管是促進高校建設及面對市場的專業設置還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些都是“遠慮”的體現,使國家、學校、個人都能真正培養一種面向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意識。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的就業政策也會在各個方面逐漸跟上實際的需要,切實落實已經出臺的關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繼續完善政策框架,在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可能的同時,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目前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勢下,國家這些政策說到底只是一種引導性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將會是今后一段時間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高校來講,要切實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意識,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的大學生則需要在學業、能力、實踐、意識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戰。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