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共政策自考復習(6)
※政策規劃的主要模型:
1、韋默和維寧的政策分析框架,將政策分析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1)問題分析,由三個重要步驟構成:①理解問題②選擇和解釋目標與約束③選擇解決辦法
(2)解決方案分析,分為四個步驟:①說明相關標準,也就是確定備選政策方案的評估標準;②詳細說明能夠潛在推進政策目標的備選政策方案;③用每一種衡量標準來評價每一種備選政策方案,預測其可能產生的影響;④推薦一種備選政策方案,并提供選擇的依據
2、帕頓與沙維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的六個步驟:①認定和細化問題②建立評估標準③確認備選政策④評估備選政策⑤展示和區分備選政策⑥監督和評估政策實施
※政策學習的類型(從內容及程序上):①工具學習②概念學習或者問題學習③社會學習
※政策移植的類型:1、按政策借鑒的程度不同:①復制②效法③混合④啟發
2、從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①自愿的政策移植②被迫的政策移植
※公共政策的抉擇: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據政策規劃建議和要考量的事項,按照一定的決策制度和規定,對解決有關政策問題的行動方案作出決定性選擇的過程。這是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最具實質意義的階段。
※公共政策的抉擇主體:①國家元首;②行政首長;③民意代表;④法官;⑤執政黨首腦以及軍事首長等 ※公共政策抉擇的原則:1、尊重科學分析的價值;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發揮決策者的能動作用;
4、遵照有關程序的規定
※政策抉擇的環節:1、政策論證;2、政策審議;3、政策采納
※政策論證的六大要素:①政策相關信息②政策主張③立論理由④立論依據⑤駁斥理由⑥可信度
※政策論證的八種模式:①權威模式②統計模式③類別模式④直覺模式⑤分析模式⑥解釋模式⑦實用模式⑧價值評價模式
※政策論證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對話
※政策審議的基本方法——評估和擇優
※方案評估與擇優的兩種主要方法:
1、預測性評估:(1)預測性評估的步驟:方案調查;詳細研究;進一步的分析;試驗式證實。(2)預測性評估的方法:①外推預測:分析人員根據目前的和歷史的數據,來判斷未來的社會狀況②理論預測:理論預測幫助分析人員以理論假設,以及當前和歷史的數據為基礎對未來的社會狀況做出預測③判斷預測:試圖就各種判斷進行推導和合成。
2、可行性評估:
(1)林水波、張世賢提出可行性包括四個層次:適當、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實驗;
(2)可行性分析的對象:技術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經濟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
※政策采納:就是決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來解決列在政策議程中的特定問題。
※公共政策抉擇的合法化:是有關政策抉擇主體依據有關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對政策方案加以審查,通過或批準,簽署及發布的過程;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政策內容合法化的含義:就是決策者擇定的政策在內容上不能與既定的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必須合乎有關法律的原則甚至具體規定。
2、決策程序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擇過程應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1)行政系統的決策程序:①法制部門的審查②領導會議的討論決定③行政首長的簽署發布。(2)立法系統的決策程序:①提出議案②審議議案③通過議案④公布政策
3、政策的法制化:就是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將有些成熟、穩定的政策上升為法律的過程,也稱政策立法,其實是一種立法過程。
※危機決策的構成需要具備三個要素:
1、決策問題的發生、發展具有突然性、急劇性,需要決策者當機立斷
2、可供決策者利用的時間和信息等資源非常有限
3、事態的發展危及決策單位、決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決策的后果很難預料
第七章 公共政策執行
※公共政策執行:是政策執行主體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對象,使公共政策內容變為現實的行動過程。
※公共政策執行的特點:①目標的導向性②內容的務實性③行為的能動性④手段的權威性
※公共政策執行的作用:1、政策執行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2、政策執行是檢驗政策質量的唯一環節;3、政策執行是制定后續政策的基本依據
※基于中國經驗的政策執行“上來下去”模型內涵:
1、政策執行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
2、政策執行是一個“實驗-推廣”的過程;
3、政策執行是一個“執行-總結”的過程
※基于西方經驗的政策執行理論模型:
1、過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執行主要涉及四大變量:①理想化的政策②執行機關③目標群體即政策對象④環境因素
2、互適模型(也稱互動理論模式,麥克拉夫林):政策執行是執行者與受影響者之間就目標或手段相互調適的過程;有效的政策執行有賴于成功的相互調適。
3、循環模型(雷恩—拉賓諾維茨模型):(1)政策執行經歷的三個階段:①擬定綱領階段②分配資源階段③監督執行階段;(2)每個階段都應該貫徹的原則:①合法②理性③共識
4、博弈模型(巴達克):參與競賽者是完全理性人,政策執行是一種游戲,它包含6個規定:①競賽者②利害關系③競賽資源④競賽規則⑤信息溝通⑥結果的不確定
5、系統模型(霍恩—米特模型,霍恩和米特提出的):影響政策執行的變量來自系統本身和系統環境;合理有效的政策執行模型必須重視五個重要變量:①政策目標與標準②政策資源③執行者的屬性④執行方式⑤系統環境)。
6、綜合模型(梅茲曼尼安—薩巴提爾模型):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受多種變量影響的動態過程;將影響政策執行的變量追溯到了政策問題
※政策執行機關的特性:①執行性②服務性③權威性④法制性
※下級執行人員執行行為的地位及作用:
1、行政人員的執行行為是政策執行的主體行為;
2、行政人員的執行行為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保證;
3、行政人員的執行行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徑
※公共政策執行力:是政策執行者通過對政策目標及其方向的把握,設計政策實行方案,調度和配置相關資源,運用政策工具,從而實現政策目標、最終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及其成效。高效的政策執行力必須具備的要素:①必須具備較高的政策執行能力②必須具備較好的成效力。
※公共政策執行力的影響因素:①執行者因素②資源因素③工具因素④環境因素
※創新提升公共政策執行力的機制:
1、優化公共決策機制;
2、創新政策執行的動力機制;
3、構建政策執行的功能共享機制;
4、完善政策執行的利益均衡機制。
※影響政策執行的主要因素
1、政策本身。政策本身對于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①政策的合理性②政策的具體性③政策的穩定性
2、公共政策執行主體:是指負責組織落實公共政策的人員或組織,主要包括國家和地方的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被賦予執行權的其他公共權力機關以及供職于這些機關的公職人員。
政策主體對于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1)政策執行組織:①執行組織的結構的合理性:要求組織的縱向結構層級化和橫向結構專業化;②執行組織權責的明確性。(2)政策執行人員:①利益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知識因素④能力因素
3、政策對象。政策對象對于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公共政策對象的特點):①政策規定性②受動性③主觀差異性
4、政策環境。政策環境對于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1)自然環境;(2)社會環境:①政治環境②經濟環境③文化環境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是指執行者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其行為效果偏離目標并產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現象
※政策執行偏差的表現形式:①象征性政策執行(不務實或陽奉陰違,前緊后送,敷衍塞責);②附加式政策執行(土政策)。③殘缺式政策執行(斷章取義,為我所用)。④替代性政策執行(掛羊頭,賣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⑤觀望式政策執行(軟拖)。⑥照搬式政策執行(原原本本傳達,不折不扣執行,呆板執行) ⑦ 規避式政策執行(扯皮推諉)
※執行偏差產生的主觀原因:①政策執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②執行者的素質缺陷。③執行機構的管理缺陷。④政策執行的宣傳缺陷。
※執行偏差產生的客觀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復雜性。②政策環境的變化。③目標群體的壓力(利益集團的壓力;目標群體的文化障礙)。④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
※政策執行偏差的矯正:
1、加強公共政策執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強公共政策的認知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執行者的素質;
3、加強公共政策執行的控制與監督;
4、加強公共政策執行的制度創新;
>>>下一頁是2017公共政策自考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