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時間:
張莉莉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知識 能力 素質 創新能力 辯證統一
論文摘要: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創造性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創新能力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關鍵之一,而知識、能力、素質三者與創新能力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其中,素質成為轉化為創新能力的關鍵。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知識內化為能力和在實踐中提升素質等三個方面是增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
進入新世紀,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依靠的是創新,而創新就要靠人才。胡錦濤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高等院校基本職能的集中體現就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三個方面,其中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于是,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創造性人才,就成了知識經濟時代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
一、創造性形成的機理
人的創造才能的物質基礎存在于人腦的結構之中,人腦在勞動和創造實踐中得到了進化。一般高等動物的腦子都有一些“剩余空間”,而人腦有大得多的“剩余”空間。這種“超剩余性”允許人腦存儲、轉移、改造和重新組合更大量的信息,這使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1]
實踐證明,并非人人時時都能取得創造的成功。除創新能力外,創造的成功還受知識、能力、素質以及機遇等因素的影響(如圖1所示)。知識、能力、素質是基礎,創新能力不斷探索前進的方向,創造性實踐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創造性形成的機理模型猶如滾動著的“車輪”,創新能力和創造性實踐是“車輪”的兩個自由度,車輪在創新能力的指引下沿著創造性實踐的軌道運行,如果遇到了合適的應用場合(機遇)就能充分發揮其滾動優勢,一旦抓住機遇便會獲得成功。由此可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關鍵之一。
二、知識、能力、素質三者與創新能力的內在聯系
什么是“知識”?什么是“能力”?什么是“素質”?理解仍未趨同。以往所講的“知識”,一般指讀、寫、算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的內涵也得到擴展,一般包括4個方面:知道“是什么”的知識,是指關于事實方面的知識;知道“為什么”的知識,是指原理、規則、概念方面的知識;知道“怎么做”的知識,是指操作的能力,包括技術、技能、技巧等;知道“是誰的”知識,包括特定的社會關系的形成,可能接觸到的專家并有效利用他們的知識,還包括管理方面的知識等。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
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包括:科學性的品質,能用科學的態度思考和研究一切問題而不迷失方向;大膽懷疑的品質,敢于懷疑一切而不迷信權威;自信的品質,它是成功的動力,是自強不息的保證;具有團隊合作的品質,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個人的力量顯得太渺小,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成就事業;想象的品質,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對未來充滿想象是社會前進的動力。高的素質可以使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知識和能力進一步擴展和增強。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歸納和總結,作為客體,它能否轉化為受教育者這個主體,關鍵在于能否形成素質。可見,在知識、素質、能力三者關系上,素質作為中介,是主體(受教育者)與客體(所學的知識)的水乳交融,形成主體的“資質”,并在實踐中轉化為能力的關鍵條件。知識的獲取、掌握與運用必須經過懂、會、熟、巧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形成素質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要經過兩個層次的內化與外現:第一層次是從懂到會到熟的無數次訓練中,將知識內化為應用能力;第二層次是應用能力再經由熟到巧的無數次實踐又內化為高層次的素質,這個高層次的素質再經一定的條件外現就是創新能力。
論文摘要: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創造性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創新能力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關鍵之一,而知識、能力、素質三者與創新能力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其中,素質成為轉化為創新能力的關鍵。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知識內化為能力和在實踐中提升素質等三個方面是增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
進入新世紀,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依靠的是創新,而創新就要靠人才。胡錦濤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高等院校基本職能的集中體現就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三個方面,其中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于是,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創造性人才,就成了知識經濟時代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
一、創造性形成的機理
人的創造才能的物質基礎存在于人腦的結構之中,人腦在勞動和創造實踐中得到了進化。一般高等動物的腦子都有一些“剩余空間”,而人腦有大得多的“剩余”空間。這種“超剩余性”允許人腦存儲、轉移、改造和重新組合更大量的信息,這使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1]
實踐證明,并非人人時時都能取得創造的成功。除創新能力外,創造的成功還受知識、能力、素質以及機遇等因素的影響(如圖1所示)。知識、能力、素質是基礎,創新能力不斷探索前進的方向,創造性實踐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創造性形成的機理模型猶如滾動著的“車輪”,創新能力和創造性實踐是“車輪”的兩個自由度,車輪在創新能力的指引下沿著創造性實踐的軌道運行,如果遇到了合適的應用場合(機遇)就能充分發揮其滾動優勢,一旦抓住機遇便會獲得成功。由此可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關鍵之一。
二、知識、能力、素質三者與創新能力的內在聯系
什么是“知識”?什么是“能力”?什么是“素質”?理解仍未趨同。以往所講的“知識”,一般指讀、寫、算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的內涵也得到擴展,一般包括4個方面:知道“是什么”的知識,是指關于事實方面的知識;知道“為什么”的知識,是指原理、規則、概念方面的知識;知道“怎么做”的知識,是指操作的能力,包括技術、技能、技巧等;知道“是誰的”知識,包括特定的社會關系的形成,可能接觸到的專家并有效利用他們的知識,還包括管理方面的知識等。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
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包括:科學性的品質,能用科學的態度思考和研究一切問題而不迷失方向;大膽懷疑的品質,敢于懷疑一切而不迷信權威;自信的品質,它是成功的動力,是自強不息的保證;具有團隊合作的品質,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個人的力量顯得太渺小,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成就事業;想象的品質,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對未來充滿想象是社會前進的動力。高的素質可以使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知識和能力進一步擴展和增強。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歸納和總結,作為客體,它能否轉化為受教育者這個主體,關鍵在于能否形成素質。可見,在知識、素質、能力三者關系上,素質作為中介,是主體(受教育者)與客體(所學的知識)的水乳交融,形成主體的“資質”,并在實踐中轉化為能力的關鍵條件。知識的獲取、掌握與運用必須經過懂、會、熟、巧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形成素質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要經過兩個層次的內化與外現:第一層次是從懂到會到熟的無數次訓練中,將知識內化為應用能力;第二層次是應用能力再經由熟到巧的無數次實踐又內化為高層次的素質,這個高層次的素質再經一定的條件外現就是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