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2)
時間:
張莉莉1由 分享
三、堅持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辯證統一,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
德國的克林凱爾曾說過:可以碰上千個學者,但不一定碰上一個智者。勿庸質疑,我們重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向社會輸送創造性人才,特別是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學術帶頭人和尖子人才,應是“智者”,而不僅僅是“學者”。智者應當是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高度和諧和完美統一。
1、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認為知識經驗的積累對創新能力的培養起促進作用的條件是:除了知識的科學性、先進性外,還必須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合理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識、概念而形成新觀點、新概念。其具有如下特點:①具有高度準確、著眼于聯系的概念。創造離不開概念組合,概念越明確,相互聯系越緊密,新概念越容易形成,創造性思維越容易展開。②具有雙重知識結構。包括按照邏輯關系建立的微觀結構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主題為中心的從一般到特殊的宏觀結構,因聯系加強而便于再創造。③具有大容量的知識功能單位。知識功能單位指一組在內容上有必然邏輯聯系的信息。知識功能單位容量越大,思維的跨度越大,跳躍性越強,創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④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陳述性知識。知識結構越合理,知識的質量越高,創新能力越強,創新也就越容易。[3]
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關鍵在于“自知”與“他知”相結合。“自知”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概念,意為某一特定個體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階段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文化理念和其他相關素養;“自知”具有相對的局限性和滯后性。
2、注重知識內化為能力是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知識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對于一個人來說掌握知識是不夠的,而應當善于使知識內化為能力,使知識得到發展。這種對知識的發展就是創新。
知識內化為能力是指一種對知識的接受、消化和運用能力。知識內化是要求消化知識,使之變為與學習主體的內在的知識結構融為一體的東西。[4]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掌握知識,并在具體實踐中體現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德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的進步實際上是一個“偽證”過程。這也意味著任何知識與理論總有相對的一面,而找到和發現這種相對性即發現問題,這正是知識創新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要困難得多,也重要得多。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知識內化為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要的一點是教師必須改變觀念,要看到學生不僅是一個學習“被動體”,同時也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創新知識的主動體。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在教學內容上留給學生較大的思考時空,并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各種矛盾,然后運用講座與對話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再次,要調動學生“證偽”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積極性。任何知識或理論總有它的局限性和適用范圍,一個問題解決也存在著多種可能性,教師除了指出這一點外,應允許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一點不僅能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層次,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知識內化的深度和知識創新的能力。
3、在實踐中提升素質是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的必由之路
創新教育要切實提高人才的素質,提高能夠使人的知識和能力不斷發揮作用的內在的格調、品位和修養,只有通過大量的綜合性教育實踐來完成。實踐不僅可以訓練相關的創新技能,而且要培養通過親身的觀察、體驗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創新的源頭和關鍵。
科學性的品質、自信的品質、具有團隊合作的品質、想象的品質和敏銳的洞察力等都是組成創新能力的重要素質。科技實踐、社會實踐、讓學生早期參與研究課題等,都是提升創新素質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關于洞察力的培養。人的直覺和洞察力是指當一個人面對十分復雜的情況時,能迅速地抓住問題的關鍵并找到出路的能力。培養對科學的直覺和洞察力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在實踐和濃厚的創新氛圍中自己悟出來。在實踐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應經常請一流的大師來校講課或作報告,讓學生能經常與他們直接交流,觀察他們,模仿他們,悟出對科學的那種特有的直覺和洞察力。[5]通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學校里營造出濃厚的研究氛圍,來促進學生的創新素質的成長。
在創新素質培養實踐中,要著力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獨立性、批判性和獨創性品質。思維的獨創性具有思維的靈活性,很強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和發射性思維的特點,這都與創造性思維有密切關系。同時,也不可忽視培養聚合性思維,因為,發散性與聚合性思維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模式。
創造性實踐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本身亦是一個實踐過程,實踐是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踐環節有助于學生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認識結構不斷優化,創新素質得以提升,從而嫻熟地應用已學知識,進行探究等創造性活動。
參考文獻:
[1]張鳳華,張繼紅,邱麗萍,等.創新素質教育及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3):138-139.
[2]郝桂榮.大學生能力素質的社會需求[J].全國商情,2009,(4):118-119.
[3]凌志勇,蔣隆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若干問題的探討[J].江蘇高教,2002,(3):95-96.
[4]李建輝.知識內化為能力:大學教與學的本質問題[J].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1,(2):60-61.
[5]朱清時.如何培養年輕人的創新能力[J].安徽科技,20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