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問題探析(2)
時間:
滕松艷1由 分享
二、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其主要表現為:
(一)部分高校教師缺失科學精神
科學是人類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是人類實踐活動經驗的理性成果。科學精神歸根結底就是求是精神、求真精神和求實精神。然而,由于封建社會的長期禁錮和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理念的影響,使中國人的邏輯思維荏弱,從而使我國的科學理念、科學理性、科學方法一直難以長足發展。部分高校教師也深受其影響,缺失科學精神。他們的思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絕對化,自以為是真理的發現者而一意孤行。由于他們是公眾的領袖,他們的弱點就會影響到社會,被人們所盲從。這必將帶來嚴重的后果,不僅不利于人才的成長,更不利于未來社會的發展0。
(二)部分大學生主觀世界的消解
1.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匱乏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是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適應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需求。但是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卻是令人堪憂的,它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歷的提升而遞增。有的大學生的文明素養還不如中學生、小學生。突出表現為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欠缺,別說社會責任感,就連家庭責任感和個人責任感也欠缺。毋庸置疑,責任感是人類社會性的充分體現,高度的責任感是人一切創造性勞動和高尚行為的內在動力。然而,郁悶、無所事事卻成為部分大學生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部分大學生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個人主義泛濫,我字當頭,人人都得為我,我卻不能為人人,一切都為自我狹隘的利益。這些無不折射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大學生對創新精神的認知歪曲
部分大學生對創新精神有著明顯的認知誤區,他們誤把創新和標新立異等同起來,脫離客觀實際,脫離客觀事物的本真面目,脫離自身的素養,盲目地進行花樣翻新。他們只關注形式的變化,忽視本質和內容的創新。其結果必然是本末倒置,勞而無功。這不僅沒有傳承舊事物的精髓,而且對新生事物的衍生也必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3.學生民族文化意識淡漠
面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對豐富的物質文明,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念開始動搖,更有甚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屑一顧。根據相關資料的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影響中國文化長達幾千年之久的孔子,真正了解其學術成果和價值影響的微乎其微。在我們大力向西方輸出孔子文明的時候,部分大學生卻對西方的宗教津津樂道,而對積淀幾千年的儒家倫理文化置若罔聞。
4.大學生理想信念趨于功利化
同以往相比較,當今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越來越具有功利色彩。在個人理想與現實的追求、義與利的關系問題上,實用主義往往是當代大學生的首選。尤其是在學業問題上,部分大學生將專業作為簡單的謀取職業或改變個人生存狀況的手段或工具,片面強調專業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根據某職業大學學生思想狀況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同學在就業趨向上都贊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想法。這無疑暴露出了令人憂慮的思想問題。
(三)高校管理者辦學理念偏頗
高校的辦學理念是以教育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對教育的實踐先導,是教育實踐的靈魂。在高校的辦學實踐中,唯有科學的辦學理念才能使高等教育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要求,切實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0。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尤其是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軌,部分高校管理者的辦學理念卻發生了偏移。他們只求招生數量不管畢業質量,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根本沒有把“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作為辦學的根本問題。這勢必對全校師生員工產生負面效應,進而影響著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四)基層員工工作作風亟待提升
基層員工是高等學校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極為密切,因此他們的表現在潛移默化中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學校的每一位基層員工都能恪盡職守,為學校良好秩序的建設力推薦行,那么必然對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目前高校基層員工精神領域的建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學校后勤管理單位基層員工的個人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