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互聯網政策
互聯網創業也是有很多相關的扶持創業政策的,大家知道政府對互聯網的新政策有哪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互聯網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移動互聯網發展新信息
小程序、移動支付……隨著移動互聯網爆款產品全面滲透生活,對于行業的監管和規范也尤顯迫切。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是我國首份關于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共分為6個部分,包括推動移動互聯網創新發展,強化移動互聯網驅動引領作用,防范移動互聯網安全風險,深化移動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等。
當業界熱議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時,這份文件在規范、監管方面的表述,對未來移動互聯網行業的政策走向,一定程度上具有風向標意義。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2017年應該還會陸續出臺系列具體監管措施。
賽迪智庫互聯網研究所副所長陸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移動互聯網影響的不只是一個行業,對各個行業發展都有影響,發文是為了更好促進移動互聯網發展,對某些領域則是進行規范發展,促進其健康發展。
完善市場準入制度
在鼓勵移動互聯網發展方面,上述意見列出了包括行政審批、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技術突破以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的利好政策。
在推動互聯網創新方面,意見第一條即是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完善與移動互聯網演進發展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制度,健全電信業務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健全移動互聯網新業務備案管理、綜合評估等制度。
另外文件提到了關于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包括全面推進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在城市地區深度覆蓋、在農村地區逐步覆蓋、在貧困地區優先覆蓋;實現網絡資費合理下降,提升服務性價比和用戶體驗。
意見還提到,創新投資和運營模式,擴大用戶寬帶接入網普及范圍,加快民航客機、高速鐵路、城市交通等公共場所無線局域網建設和應用,帶動引導商業性服務場所實現無線局域網覆蓋和免費開放等。
對于當下最熱門的科技技術領域,意見稱要實現核心技術系統性突破。意見還提到加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微機電系統等新興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布局。
對于中國互聯網企業最關注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問題,意見稱,開展移動互聯網領域專利導航工作,制定專利布局方向建議清單,鼓勵企業面向戰略前沿、交叉融合領域開展知識產權戰略布局,充實核心技術專利儲備。意見還提到,提高侵權代價和違法成本,有效威懾侵權行為。
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
對于移動互聯網企業來說,中國政府完善基礎設施、降低資費等政策,帶來的利好正在逐漸顯現。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電商消費行為報告》顯示,移動端購物和支付成為主流方式,其中移動支付占比最高的地區是在中西部省份。比如貴州、西藏,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移動互聯網設施的滲透。
國內一家互聯網巨頭企業法務研究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規范也意味著監管,從他們從業者的角度來說,并不希望有更多越位的監管。
上述意見也透露出一些監管風向。
在新媒體領域,意見提到,在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網絡出版服務、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服務等領域開展特殊管理股試點。加快布局移動互聯網陣地建設,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其中提及的“特殊管理股試點”將會對一批互聯網領域公司產生影響。以大數據領域為例,意見指出,為維護用戶合法權益,需完善移動互聯網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嚴格規范收集使用用戶身份、地理位置、聯系方式、通信內容、消費記錄等個人信息行為,保障用戶知情權、選擇權和隱私權。
以地理信息數據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參加國內的一些法律研討會時,移動APP泛濫收集用戶信息,被很多法律學者反復批判,至今缺少嚴格規范。
在一些律師和互聯網公司法務人員看來,個人信息安全案例頻發,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執法不嚴,執法機關不重視。
此次意見也提到,將完善移動互聯網管理多部門執法協調機制,加快執法信息技術系統建設,提高對網絡違法犯罪識別、取證、聯動查處打擊等能力。
意見強調,要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加快推進電子商務法等基礎性立法,制定修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等手段強化法治保障。
青創工場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霍吉合分析,這是一個宏觀方面的指導性意見,根據這些在具體領域會出臺比較具有操作性執行性的措施,特別是網絡直播,視頻,移動社交領域,國內沒有特別明確的監管措施和政策方法,立法和監管不能有效的及時的跟上,導致一些問題存在滯后性追責的現象。
他認為,隨著這些產業領域的深入發展,監管措施必然會加強,這會導致早期積累的政策空窗期紅利衰減,但這也是歷來中國新領域發展的特點。
近期業內人士討論較多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即將進入下半場,再難催生獨角獸,也正是基于人口紅利削減和監管將密集出臺的判斷。
2017年互聯網發展趨勢
消費金融再出發
今年8月24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網貸監管細則出臺,很多公司都轉型進入到了小額信貸和消費金融的領域,消費金融在這個寒冬中迎來春天。有人覺得這是一個新的金礦可被挖掘,也有人持保守意見。有的人在抱怨,有的人在叫好,“潮退了就知道誰在裸泳”這句話乍一眼看似諷刺,但確確實實道出了P2P當時的現狀。
新規之后,很多平臺迅速轉型進入消費金融這個領域,它的市場還是非常大的。對于平臺來說,雖然新規限制了很多業務不能做,但是也指明了哪些方向是可以做的,所以對于未來而言消費金融這個領域將會是一片藍海,消費金融站上金融市場的風口浪尖,大有接替“互聯網金融”成為新一任“網紅”之勢。
監管趨嚴平臺數量逐月遞減
今年以來,密集的監管風暴席卷P2P行業,專項整治行動規模空前,各地金融辦、工商局、公安部、行業協會均參與其中,P2P行業進入“清理整頓”模式。
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布,這份被稱為“史上最嚴監管新規”的文件全面禁止了P2P行業“網絡銀行”商業模式,通過新的法律規范引導其進入“中介服務”角色,并賦予網絡借貸中介機構線下風險管理的職責。此外,通過要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明確限額等,進一步加強了對P2P行業的監管。
共享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成為互金發展新熱點
12月23日,“2017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論壇暨第四屆普惠金融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同時)正式發布了《中國互聯網金融與小微金融競爭力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本報告對互聯網支付、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網絡借貸、互聯網消費金融、互聯網財富管理、網絡小貸、擔保等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態在2016年的經濟現狀、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報告》也指出,共享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網絡小貸等將成為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新熱點。
2017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十大趨勢
展望未來,《報告》預測,2017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有如下十大趨勢:
1、互聯網金融行業環境得到凈化,數字、普惠特征更加顯現;
2、新興技術在互聯網金融中應用加速,提前布局有望獲得戰略性競爭優勢;
3、互聯網金融生態更趨多元,輔助型金融科技公司大量涌現;
4、互聯網銀行的創新發展加速商業銀行的互聯網轉型;
5、場景保險、平臺保險融合發展,互聯網保險顯著延長保險服務的產業鏈資金端;
6、網絡借貸業務規模繼續增長,網絡小貸業務模式更具優勢;
7、消費金融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和資產證券化的結合將為消費金融業務規模的擴大發揮重要作用;
8、智能投顧將從和傳統金融機構的相互結合中率先獲得發展;
9、2017 有望成為“區塊鏈商業應用元年”,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加速推進;
10、互聯網金融持續發展仍將面臨各類風險挑戰,行業人才體系建設引高度關注。
2017互聯網政策相關文章: